《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一、序论(引言)
(一)1、作者:费孝通
2、刘豪兴编
3、出版时间:2013-10
4、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1、出版国家:中国
2、出版背景:《大家小书: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时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3、总体影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二、本论
(一)内容
1、主要内容:该书是由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在此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2、目录: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皇权与绅权
论绅士
论“知识阶级”
论师儒
后记
(二)扩展
《大地》《金翼》《林村的故事》《我与父辈》
《红高粱》《蛙》《活着》《江村经济》
(三)学术观点
1、乡土本色:礼俗社会
2、文字下乡:乡土人际交流的直接性
3、再论文字下乡:乡土文化的口口相传
4、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推浪格局——重复交错的人际网络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团体道德VS私人道德
6、家族:绵续性事业社群
7、男女有别:社会关系的稳定
8、礼治秩序:从教化中养成的内在服膺
9、无讼:礼治下的教化
10、无为政治:皇权的松弛
11、长老统治:教化性的权力
12、血缘和地缘:社会发展阶段的分水岭
13、名实的分离:乡土社会的缓慢变迁
14、从欲望到需要: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费孝通
(四)评价
1、媒体评价:《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著名的“差序格局”等有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理论,就是在这本书中提出和论证的。《乡土中国》是社区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之作,代表了费孝通先生早期社会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即从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变为社会结构的分析。
费孝通先生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学界,是有开创性的。——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
费先生在《乡土中国》等早期著作中提出的“差序格局”,所议论的“文字下乡”、“长老政治”、“无讼”、“男女有别”、“稳定的三角”等,反映了费先生学贯中西的深厚功底和发展中国社会学的勇气。他是中国社会学的天才,将我国社会学的理论推向高峰。——王思斌(北京大学)《费孝通:践行“钱学森之问”》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王铭铭(北京大学)《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很少有哪部学术著作像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那样,在五六万字的规模下容纳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概念。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刘世定(北京大学)《〈乡土中国〉与“乡土”世界》
费孝通其早年的代表性著作《乡土中国》吸引的不仅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家们对于中国乡村的理解,它的影响范围可以说包括了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界,*近也在借助于《乡土中国》的英文版的翻译而波及海外。——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闭合性与开放性的循环发展——一种理解乡土中国及其转变的理论解释》
2、他人评价:(1)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农村的一扇大门。有人也许以为这本书写的早了,对于现在的情况很不实用,我觉得倒不是。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到现在还闪烁着光辉。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读过那本社会学的著作在理论和语言上胜过这本薄薄的小书。——某网友(2)能以传统为骄傲的人,对于民族往往有温情,这是我深深赞赏的。但是,研究社会变迁,是一门深奥的社会科学,是不能靠引经据典和历史名人来说明问题的,个人喜好更不能作为取向。正如《乡土中国》的研究方法一样,作者本人的社会学积淀和他常年的“田野工作”,得出的结论,才能如此坚实。有文化、有思想,是要在坚实的研究基础上的,除此,我想大家写些文章,还好,空论国家社会,害处多余利处。——某网友
(3)人类任何行为或者任何传统的形成都有其现实的利益诉求,简而言之就是听从便会成功,不听便会失败。关于在克己的环境下为何还会有农民起义,我认为:克己目的是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合外在的秩序,而这种秩序能带给自己最起码的安身立命的利益。而陈胜吴广类起义是因为皇权力求有所作为,通过剥夺底层的剩余价值去实现江山社稷的可为,可是这种皇权的诉求剥夺了底层安身立命的本钱,打破了克己所能带来的平衡,所以平衡打破那就会发生斗争。所以我认为克己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的最起码的利益需要,如果利益无法满足,克己也只能是另外一场革命的起点.在这种局面下,乡土社会中皇权的存在几乎只是名义上,乡土生活的主流是自治,即礼治社会的自发运行。阶级斗争严酷的时期只是王朝的末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多数历史时期,乡土自治(以乡绅为主)是乡土社会治理的真实面貌。
3、我的评价:看完《乡土中国》后我知道摆脱封建统治才百余年的我们依旧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在城市人西装革履之下隐藏的乡土气息如“熟人社会”“长幼有序”等当今的中国依然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痕迹的中国。正因为此,我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完全解体或许还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三、结论
《乡土中国》深刻地剖析了前现代中国社会的国情,提出了差序格局,礼俗秩序等等概念,是中国国情、乡情、民情的学术性报告。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变、计划性的领导管理向市场化的法制管理的转型期,已然与封建时代的乡土社会相去甚远,但是今天出现的很多问题,权利腐败、人情关系、固步自封的心态,都带有乡土社会的残留。同时,在急速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也丢失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乡土中国》,仍以强烈的现实性再次引起人们的思索。
四、参考文献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皇权与绅权》、《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