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光,欲望之火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在整本书的开头,纳博科夫这样写道,这样一句极具穿透力的开头吸引了很多读者,带我们进入了《洛丽塔》。在阅读完整本书之后我还看了电影版的《洛丽塔》让我对文本的描述有了更强的画面感。
《洛丽塔》整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来自亨伯特的自白,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在小说第一部分的一到九章中讲述了男主人公亨伯特的初恋故事,引出了他拥有“恋童癖”的原因,因为他当初对安娜贝儿近乎疯狂的迷恋,在安娜贝儿离世之后,亨伯特似乎是在“九到十四岁”岁的小妖精身上寻找着安娜贝儿带给他的感受,当他第一次见到洛丽塔的时候,书中这样描写道“在布满阳光的草垫上,半光着身子,跪着转过身来的,正是从黑眼镜上面瞅着我的我那里维埃拉的情人。”“蜂蜜一样的肩膀,同样像绸子一样柔嫩的脊梁,同样的一头栗色头发”在洛丽塔身上亨伯特看见了当初的安娜贝儿,是那么的生动,美丽。在电影中扎着羊角辫的洛丽塔趴在花园中的草坪上看书,身后洒水器中水滴洒落在洛丽塔的身上,笼罩在朦胧的光芒下的洛丽塔与亨伯特相视一笑,仿佛有一个漩涡深深地吸引了我。后来的一切似乎都合乎情理,亨伯特为了能够和洛丽塔呆在一起他同意了黑兹太太的求婚,成为了洛丽塔的继父,但在婚后,洛丽塔被送去参加了夏令营,亨伯特也在洛丽塔离开之后变得颓废,事情的转折点就发生在黑兹太太在发现亨伯特在日记中对自己的谩骂和对自己女儿的感情之后去寄信的途中不小心被车撞死,在这之后亨伯特成为了洛丽塔唯一的监护人,去夏令营接走了洛丽塔,并开始了他们的旅行,甚至在洛丽塔主动挑逗亨伯特的情况下,两人发生了乱伦的关系,在瞒着洛丽塔实情的情况下,继续着他们的旅行,但在一次又一次洛丽塔对妈妈情况的询问下,亨伯特不得不告知了洛丽塔她母亲已经去世的消息,身无分文的孩子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要跟继父继续生活下去的现实,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名义继续着他们的旅行,他会给洛丽塔买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食物,以及零花钱让洛丽塔依赖他,借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渐渐长大的洛丽塔已经开始慢慢厌恶起继父来,她向继父提出想去学校的要求,虽然这个想法得到了同意,但是亨伯特的控制欲越来越强,他不允许洛丽塔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不让她和男孩子接触,在这样的控制下洛丽塔终于爆发了,她跑出来家,但是身无分文的她连一个容身之所都没有,在现实的逼迫下她又回到了亨伯特的身边,离开了学校,又开始了他们的旅行,但自从这开始,亨伯特就感觉到他们被人跟踪,他每天的神经都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下,他不在让洛丽塔出门,他每天都在担心他们的关系会被他人知道,甚至真的丢失了洛丽塔,在没有洛丽塔的那三年时间中,他找遍了他们一起去过的每个地方,都没有结果,直到他收到了洛丽塔的信,当他找到洛丽塔的时候,当初的洛丽塔已全然成了家庭妇女的模样,怀有身孕的她讲述了这三年发生的故事,也解答了当初那个如影随形跟着他们并带走她的人是奎尔蒂,当亨伯特提出让洛丽塔跟他一起走时,洛丽塔拒绝了他,在电影中,坐在离开车辆上的亨伯特看着扶着肚子目送自己离开时的洛丽塔,露出的小腿和手臂失去了原本阳光过后留下的光泽,暗沉的棉布裙,慢慢变成了初见她时的模样,爱笑、爱蹦、如同太阳般耀眼、鲜艳的洛丽塔,画面一转,亨伯特来到了奎尔蒂的家中,浑身只穿了一件睡袍的奎尔蒂在得知亨伯特是来杀他的时候发出了讥笑的嘲讽,他并不相信亨伯特真的会杀他,这一片段在电影中用了激烈的背景音乐来展示两人的对决,当我看着身中数枪的奎尔蒂爬上床了之后,裹紧了身上的被子,一边咳嗽一边比划道“滚出去,从这儿滚出去,”在这之后一声枪响,奎尔蒂嘴角冒出一个粉红色的泡泡,又随之破灭,一切都结束了。在电影中,又回到了影片最开始的一幕,亨伯特神情恍惚的开着车,摇摇晃晃,再显了“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这句话,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斜坡上,望着远方的小镇,听着传来的阵阵孩子般的笑声,明白过来“那令人心酸、绝望的事情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片和声里。”最后的最后,亨伯特死于1950年,洛丽塔也因难产死于同一年。
不论是文本,还是同名电影,在我看完之后内心都是压抑的,亨伯特因为自身的经历,在遇见明艳的少女洛丽塔之后似乎找到了一个欲望的宣泄口,为了洛丽塔,他背离了道德文明,走上了一条欲望之路,欲望总有毁灭的时候,它真正的毁灭不是亨伯特入狱,而是在最后他发现,他最爱的洛丽塔被他亲手毁了,生命之火与欲望之火一起毁灭了,整本书用一个男子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解开了男子内心最隐秘的世界,这本书曾经被禁肯定也是因为文中的“恋童癖”、不伦之恋等,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极具讽刺意味的巨作,它能戳中你心中最黑暗、最肮脏的地方。而同名电影《洛丽塔》对文本的还原度也很高,两者结合起来让我能够对文本描述的画面更加清晰,也帮助了我对文本的理解,也让我爱上了《洛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