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
一首诗未必释放一种意义,正如世上大多事物并不释放意义。——华莱士.史蒂文斯
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是张清华教授近年来所做的诗歌细读批评的合集,内容涉及先锋诗人中的食指、海子、张曙光、陈超、桑克、安琪、寒烟,以及实力诗人吉狄马加、大解、马晏、潘洗尘、长征,由底层成长起来的郑小琼,还涉及当代诗歌民刊的评介与诸多诗歌问题的求解。
张清华教授以哲学的视野,诗意的笔触,细读的方法,独到的眼力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语词魔力和思想启示的世界,展示了诗歌阅读与领悟的别样?蹊径与众妙之门。
白鹤林的一首《诗歌论》就从另一角度阐述了这代诗人更加准确和老实,当然他们有更加智慧和令人敬佩的写法—“在最真实处获得最高的虚构”,这种写法就很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
难道诗歌真能预示,我们的人生际遇
或命运?又或者,正是现实世界
早先写就了我们全部的诗句?
我脑际浮现那老人满头的银丝,
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落在现实主义
夜晚的灯前。我独自冥想—
诗歌,不正是诗人执意去背负的
那古老或虚妄之物?或我们自身的命运?
这种诗歌中,真实与虚构、现实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是很常见的,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歌的现实与虚构以及真实都是一种很常见的关系,特别是古诗词,我觉得这种现实与虚幻的关系来得更加直接与明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与意境,甚至有一些实写与虚写,还有一种梦境,也是借以现实的差距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就是一种以思维来虚构的一种新的场景或者是一种梦里梦外的情感寄托和情感表达。
《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是一本现代诗歌赏析本,然而我却一直说着古代诗词歌赋,因为现代诗歌中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的运用也有对古代诗词歌赋的借鉴,因此,我认为要讨论或者学习诗歌的现实与虚幻关系的运用,还是要首先从古代诗歌学习研究起,从实例来学习,进一步理解这种关系的运用。
如同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白描手法的一种实际运用,实写与续写的巧妙运用,还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虚写梦里梦外,现实与虚幻的交织,加之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让整首诗变得哲理性,感性与理性交织。
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写到“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两句就是一种虚写,虚写种种佛性的自然景象,却也表达了王维他对于这种自然、恬淡、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现实与虚构的交织像一场自然的细雨一样,在这春日迷蒙的夜色中,那些冥冥中的幽灵、语义或意象的游魂、文字和诗意的鬼魅,都不自觉的出笼了。
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这本书其实阅读起来有些困难,就我们这种带诗歌不了解或者没有涉猎的,阅读起来或者品读起来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这本书看了一部分,觉得事实而非,文字这种东西还需要慢慢来积累,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