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新概念写作”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80后”所指称的写作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对于“80后”的概念有两点可以达成共识:一,命名与写手的出生时间有关。二,这是一个差异性与同一性共存的群体。以社会的文化分层而言,“80后”写作是产生于注重休闲、娱乐的大众文化背景之下的一种青年亚文化。以文学史的发展而言,“80后”写作与主流当代文学有着某种断裂式的承续关系,受到了先锋文学和新写实文学的直接影响。
【关键词】80后、青春文学、商业化、批判。
2003年到2004年,“80后”写作现象风起云涌,给人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大量的“80后”作家的出现为当今的文学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占领了相当大一部分的文学市场,但对于这种现象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的,视而不见是缺乏应有的尊重过度的触碰则践踏了真理的尊严,而一些发自内心的批评有时可能会起到改变他们的作用。2005年时黄浩出版了一本名为《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的作品,该书对韩寒、郭敬明、李傻傻、春树、孙睿等10位“80后”当红作家的作品进行了集中批判,所用言语极其刻薄,在书的序言中就写到:“他们能取得如此宏大的社会效应,却又偏偏缺少批评家的关注,在80后轰轰烈烈的写作风潮中,所谓的批评也无非之纠集在年龄和姿态上,而且片段和零散,野蛮而浅薄,媒体有心无力,大师又放不下架子,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分析文本。”相对于讨好来说,批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郜元宝曾提出:“‘80后’作家并不需要过多的保护,这种保护的心态只不过来自于中年人的恐惧。”
“80后”作家存在的普遍不足就是缺少对伟大经典左瓶的高度认同和在此基础上的有使命的写作,一些作家在作品获得成功和读者赞扬的情况下而变得过于自负,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阻碍了他们向古今优秀作家学习。韩寒的狂妄自大在于他曾自诩他的《三重门》“百年第一”。李傻傻甚至宣称“我比沈从文写得好。”过度的自恋自负会导致作家的视野和观念变得狭隘,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之中,脱离了现实世界。缺乏使命感,不再追求作品的深度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这样使他们的作品缺乏了一种灵魂深处的震撼力。而我今天要重点分析的作家—郭敬明,曾经说过:“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我只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认真写字的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必要把它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谈。”只有强调使命感的作品才能在不同的时代得到大家的赞扬。因此,我们以郭敬明的作品为例来进行分析。
一.忧伤氛围的营造
无论是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还是《爱与痛的边缘》等作品,宁静的忧伤一直都是贯穿于全文中的,而《爱与痛的边缘》的序言中写到“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一个双子星的孩子站在旷野之上,站在巨大的蓝色苍穹之下仰望他圣洁的理想。他张开双手闭着眼睛感受着风从身体两侧穿过时带来的微微摇晃的感觉。他像这片旷野一样敞开了自己充满疼痛与欢乐的成长。”这一大段的文字营造了一种忧伤的氛围,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他描绘的就是我们自己的青春,把我们自己在青春期时的感伤、叛逆和寂寞描写得淋漓尽致。而离开家人和家乡,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也是“80后”作家的作品中经常被提及的内容,《幻城》中讲述了,主人公卡索和他的弟弟樱空释因为自己的国家幻雪帝国遭受到火族的攻击而四处流浪,回到幻雪帝国之后,为了让死去的人复活,卡索又一直跋涉在寻找隐莲的艰辛道路上。
压抑与反抗,束缚与逃离,这些都是青春期时的想法,在初中时期的我,也特别喜欢看郭敬明一类作家的小说,感觉他们的小说能够表达当时自己的心情,能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可现在重读起来,只觉得他用了华丽的词藻来建立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世界,可内部却空无一物,没有要表达和传递的核心,读起来很空洞,只浮于了表象。
郭敬明式的忧伤是一种个人的“小情怀”,这种“小情怀”又被称作“新性情写作”,在他的作品中碎片式的生活片段中无不关乎个人的日常生活和个人喜好,展现了作者在自己的真情实感,“80后”的作家都追求平名化,拒绝过于宏大的主题思想,大多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以校园生活为中心来展开生活,这些作品往往都与作者的自身经历有关,但当读到过多类似的青春忧伤小说之后,会觉得美好和忧伤的故事已经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单纯的叙述内容,内容空洞,没有意义,没有突破。这也导致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单一化。
二、审美的生活化
以前几年较为火爆的《小时代》小说和电影为例,他在创作作品时他把“艺术源于生活”很好的运用在了其中,《小时代》的背景不再是校园,而变成了繁华的上海高端商区的奢华生活。可以说文中的宫洺就是以他本身作为原型的,书中有一个细节是林萧不小心打碎了他的一个杯子,要去上海的恒隆买回来,价值为2200元,各种奢侈品牌的出现频率几乎与文中的各位主角的出现率相当。而通过郭敬明的微博和采访都可以看出,他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对奢侈品有着狂热的追求。在《小时代》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人物要么家境富裕,要么才华横溢,要么外貌出众。而在故事情节上,他也不再追求完美的大团圆结局,所以出现了很多三角恋,多角恋等虐恋的故事。在审美追求方面,他更倾向于“审丑”,他通过描述商业场上的利益纠纷和人性的需求等级来反映人性的丑陋面这些都满足了读者追求与众不同的期待心理,所以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三、叙事的画面感
郭敬明的小说从题材来说大多接近学生的生活,主要讲述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没有过深的大道理,只有青春期的情怀,这些都是容易吸引一大批青少年读者兴趣的原因。《小时代》是郭敬明尝试创新结构的作品,他对《小时代》进行连载,每本小说中的伏笔都前后呼应,这就使《小时代》系列在内容结构上形成了一种网状结构,由林萧、顾里、南湘和唐宛如四人为结点而衍生出了崇光、简溪、顾源、席城、卫海等人物,而每个人物之间又有交汇点,这样的安排使《小时代》系列每本小说都相对的独立,读者无论从哪本开始阅读都不会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而这种结构又留给了读者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林萧作为主要的叙事视角,但是又有其他人物的视角来补充其他的画面,画面感极强。但在《幻城》中,主要是以主人公卡索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使叙事者在整个叙述的过程中没有层次感,叙事理论要求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要摆脱平铺直叙,既可以之间参与到故事之中,又可以脱离到故事之外;既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也可以是故事中的评论者,这样才能完成叙述者在叙述故事中的功能,同时可以使故事情节产生一种张力,增强故事的模糊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故事情节的重复
这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幻城》,《幻城》的两大背景,一个是幻雪神山的故事,一个是幻雪帝国的故事,在这两个虚拟世界中出现了故事情节重复的现象,两个世界的构成都有东南西北四大护法,其次就是故事内容的重复,卡索与樱空释的兄弟情,蝶澈与哥哥的兄妹情,星旧与星轨的兄妹情。这样的故事情节过于单一,而情节的紧张激烈程度直接决定了小说故事性的强弱。
五、创作的商业化
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和消费群出现,消费群随着粉丝群的不断扩大和膨胀,由此产生了粉丝文化场和粉丝消费场。当青春文学作家有了出版商等多重身份之后,郭敬明开始创建了自己的商业链,他把自己作为一种消费信号,而他的粉丝就成为了消费者,在粉丝眼中已经把“小四”这一信号和郭敬明的作品看做了一个整体,分不清到底是喜欢“小四”还是郭敬明的作品,这就导致了郭敬明的快速成名。郭敬明创办的《最小说》等青春杂志迎合了现在“独一代”粉丝的需求和变化,使他成为了文化富豪,让写作变成了他致富的手段,而粉丝的纵容,更助长了郭敬明的“抄袭”之风。我们再回过头来细读他的作品,他在小说中所刻画得生活方式都在一点一点的影响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比如用的笔记本啊,实体店的环境等。郭敬明创作商业化的最终目的——“当我去贩卖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可能要开全国连锁书店、生活用品店。我要把终端抢在自己手里,不再需要被人的终端来支撑我。”
参考书目:
1.黄浩《十少年作家批判书》
2.李斌《郭敬明韩寒等80后创作问题批判》
3.苏文清《“80后”写作的多维透视》
4.郭敬明《小时代》系列
5.郭敬明《幻城》
6.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