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欣赏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并结合儒家思想精神,来研究分析苏轼乐观豁达的生活精神以及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关键词:苏轼儒家思想乐观豁达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2]中秋时苏东坡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希望能与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月亮,寄托着人类无限的美好和憧憬。中秋之夜,本是一家人赏月团聚时刻,而苏轼,却独自一人,远在被贬之地,望月怀人,对胞弟苏辙无限的思念化作一首词,随月光逝去,他的美好和憧憬也随着月光飘远。儒家思想关注“君臣父子”,讲求亲属之间的关系与爱,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怀念,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深刻于心。
被清月和烈酒所激发,苏东坡情感抑制不住的自然流淌,形成于笔墨,写下了这首望月怀人之词。明月何时才会有?举起酒杯向青天发问,展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想要随风而去,却又担心“高处不胜寒”——苏轼想要放下一切奋不顾身的离开,但却还有他百姓,他的思想中饱含着具有儒家充满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积极入世精神。
下片的儒家思想展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恨无眠的孤清,恨与亲人分离的悲凉,恨在中秋之夜只能唯圆月是问;但却不能“恨”——正是儒家思想中庸平和思想的体现。
最后五句是整首词的精华之处,也是被人们广泛传唱的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东坡先生即使在畅饮之后,也能写出一番宽慰的话,人有伤心难过的时候,有高兴开心的时候,有团圆有离别的时候;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实质上苏轼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与事的豁达乐观的精神,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儒家思想的平淡清旷的淡泊和乐观豁达的精神便表现于此。
最后苏轼以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束了整首词。“但愿”是东坡先生寄托的美好的祝福——“人长久”“共婵娟”便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要打通空间的阻隔,一起欣赏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苏东坡的美好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再一次展现了他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整首词体现的是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旷达精神。从字里行间里,能感受到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靠着强烈的责任感、中庸平和的态度以及最重要的乐观豁达的精神,使得他几经磨难都没有放弃对人生的追求,让他能在纷纭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保持着清醒的意识,积极、乐观、向上地继续生活着。
参考文献:(1)360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360问题《苏东坡信奉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是怎样体现的》
(3)唐河滨《一个人的宋词-道家风骨儒家情怀(解读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张强张丽霞《达则兼济天下——苏轼词作中体现的儒家思想》2011年11月《作家与作品研究》
(5)孙兰廷《从密州诗看苏轼的儒家思想》
(6)田瑞雪郭艳华《论苏轼对儒家思想精神困境的超脱》2014年2月鄂州大学学报第21卷2期
[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
[2]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