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是我读了好几次的书,但从没为它写过读书笔记。借此机会,再次读读《看见》,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种新的体验。《看见》是柴静的个人成长告白书,整本书讲述了她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期间,所“看见”的人、事、物。
柴静在这本书的开篇说道,她没有刻意性的选择标志性事件,只选择了在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记者工作,很多人和事都是在人生中一晃而过,她所记录的那些人,那些事,必定是让她印象深刻的。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她记录的这十年的大事小事,我更是从她这本书里,读出了一些人生道理。她执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执着于追梦;她尊重人,理解人;她即使年轻,却心里什么都明白,一直关注着自我的成长;她的真性情,让我不得不喜欢她这个人。
我从初中开始就梦想着做一个记者,想要去发现世界的魅力,但更想要揭露社会的黑暗,想要去“打抱不平”。柴静,就是我希望我能活成的样子。2003年,我没有有关非典的那段记忆,但我听过当年非典卷席全中国的可怕。柴静,一个刚进入中央电视台不久的小记者,年轻人的冲劲在她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主动请缨进入非典隔离区寻找真相。她的勇气,敬佩。当我看到她说,她妈妈在麻将桌上看到电视里在非典隔离区的她瞬间就哭了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新闻人着实不容易,新闻人是时时刻刻要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的人,新闻人像军人一样,时刻等待着任务,时刻准备着出发。
新闻调查,柴静连续做了几期节目,关于戒毒所强迫戒毒的人卖淫;关于一个1974年,因捡了一张蒋介石的传单,而无卷宗、无判决、无罪名被超期羁押28年的谢洪武;关于被鄙视、被抛弃、极易感染艾滋病的同性恋者。她在书中写到“没有人会关心一个吸毒的人的死活”;写到疗养院工作人员把谢洪武和其他老人整齐的背对满天红霞坐成一排,老人直视前方,看上去无动于衷,她还是忍不住跟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把他们的椅子转一下,换成另一个方向”;写到“一个人对性和爱的态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是在于这个人本身”。她尊重每一个人,她理解每一个人。在记录这幅内容章节的结尾,她用了一句话“我们最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小学生离奇死亡、征地等调查报道她也参与。在生活中,她是一名记者,在书中,她是一名记录者,她记录这十年的大事小事,她记录着每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人的生活故事,或许看似是别人的故事,柴静想要传递给我们。
柴静的一生都在看见,看见之后便是记录,记录她所看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