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概括一个字——惨!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讲述者的身份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一个老人回顾一生,纨绔的上半生,悲惨的下半生,继续,活着。
作者开篇用“收集民间歌谣”这一职业,遇到了那名叫福贵的老人,一头牛的名字,吸引了作者的兴趣,整篇文章开始展开了老人坎坷的一生:年少时,福贵还是家里的少爷,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开始了落魄的生活,外出闯荡,一路上磕磕绊绊,后来又回归黄土地,父母,妻子,儿女,一个接一个的死在了福贵的面前,孤独一人,本应这样活着比死去更难受,但福贵依旧坚强的活了下来。
第一次读这本书,好几处都忍不住流泪,整个过程也倍感压抑,觉得作者太过残忍和冷酷,为什么要让故事中的好人物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却惟独留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无依无靠,与老黄牛为生。但再次拿起这本书,认真阅读,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夕阳下那位叫福贵的赶牛的老人吆喝着老牛,出现的一个个名字,仿佛一个个亲人又再次站在他的眼前,在他的生命中,这几个名字撑起了他的一生,让他能继续活着。
父亲气极猝死,母亲念儿而死,战友中弹身亡,儿子抽血夭折,闺女难产而死,妻子抱病而终,女婿工伤致命,外孙吃豆噎死。在他的身边,所有他倾注了情感的人,都离他而去,他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唯有那头名字也叫“福贵”的老牛与之相依。这样的活着,比死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还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无论山河如何变迁,时代如何更替,生存对于人的价值一直始终如一。我们生来就为活着,为了活着而打拼,为了活着去承受着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在夜深人静,愁思万千的时候,我们何尝没有盘问自己,活着的意义在哪里,生存的价值在哪里——为了父母、为了家庭、为了金钱、为了去发现世界的美好……在生活中,经常会有因为没有达到目标而失败因此灰心丧气的人,他们失意,他们失去自信,导致他们堕落,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气,最终走向死亡的深渊;他们可怜,他们可悲,他们没能体会到活着的真谛。
余华在韩文与日本版序言里,都提到了两个词——命运和时间。我们活着便是命运,人为何被生下来,我们出生就是为了活着,这是命运,不可抗拒的命运。人活着的一生,时间创造了我们的一生。
既然出现在了这个世界上,就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