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一、序论
(一)作者:费孝通出版时间:2013年4月
(二)出版国家:中国
总体影响:正如在中国知名大学校长推荐书单上推荐此书的陈教授所说:“《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前现代中国的国情咨询报告,此书仍以强烈的现实性再次引起人们的思索。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的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
二、本论
(一)1、内容:《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费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此书并不只是单纯的描述农村的生活和表现,更是清晰的说明了这种传统社会里特殊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其他的社会体系。
2、结构: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根深蒂固的传统与观念,以及这些东西对于社会,对于人的反作用。
3、目录: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后记
(二)扩展:《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乡土重建》、《生育制度》
(三)学科理论:费孝通先生眼中的乡土社会是从乡土一点点走近现代的。如今,现代社会覆盖了中国大部分的地方。传统的乡土社会虽已解体,但这毕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根,魂,并未完全消散,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如费先生指出,中国这一五千年都在与泥土打交道的民族,因泥土而辉煌,亦因泥土而没落。中国人在泥土中打滚,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品种,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泥土中出来的优秀性逐渐消失,泥土也被打上了“土”的烙印。此书还涉及了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
(四)评价
1、(1)别人的评价: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本了解社会生命的著作。沿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费孝通时代的中国是一个贫穷的中国,费孝通并没有从政治或者经济的方面去描述中国,而是从一种社会学和生产关系方面去看。费孝通的父母都曾受过传统的精英教育,其外公也是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作为一个从旧时代士大夫精神体系成长起来的人,费孝通把找到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执念,“把中国人民送到工业社会的彼岸”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使命(大公报)
(2)这本书可感性强,非常好读。书中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前面的有些章节看起来,甚至有点像小说,即使是后面的章节,说理的成份多,也决无深奥的语言,而且处处用于阐释实有的现象。比如,他说教授的孩子识字多但下乡捉不了蚱蜢,而山村的孩子不识字却善捉蚱蜢,各有各的得意聪明处,这是由不同的生存环境所致,不能说识字的就一定比不识字的聪明。由此渐渐引述到了乡间的人为什么重语言不重习字。(周晓农)
2、我的评价: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古至今,农民人口在社会的人口比重是很高的,农民也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如今很多年轻人,没有下过土地,不知土地于老一辈所言的意义,通常把农民看作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但他们往往没注意到,中国的基层,就是由这部分人所组成的。
费先生认为;“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从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练出来的结果。”因此,乡村社会里的人们彼此都特别熟悉。邻居都是互相认识的,可以一起围桌吃饭,一起下地互相帮忙收割庄稼的伙伴。但是,一座座被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将群居生活分割了,出门的一条路上再也看不见熟悉的人们问好的场景,人来人往却是陌生的面孔。与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相比,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我想,我们应该找回乡土社会中正在丢失的温情与真诚。
三、结论
1、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2、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3、乡土社会中,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样的差序格局,影响着中国的家族(家庭)。家族包括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乡土社会的家庭不再以夫妇为主轴
4、维持礼治的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惩罚
5、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粘合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是稳定的力量。
6、乡土社会中人和物的关系也是熟悉的,人们注重经验的作业,重视个别的经验而不去探究普世的规律。
7、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乡土社会表现出以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集团内形成礼俗社会,区别于法理社会的是,礼俗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相互之间的熟悉产生信任,并不需要契约和信用制度。
四、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知乎、《江村经济》、《禄村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