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论苏轼人生及作品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作者:虞欣懿
主要内容

【摘要】:古代文人大多数皆有儒家思想的情怀,积极入世,救世济民,想着在文坛与政坛都有一番作为,然大部分文人在理想与现实中得不到一定的权衡最终会选择隐世。今日所论苏东坡则截然不同,苏轼一生在仕途中不断沉浮,却从未忘记兼怀天下,儒家思想一直都是苏轼的精神支柱,即使在逆境中备受打击,也以超凡脱俗的儒释道的思想继续前行,用他的一生完美的诠释了儒家思想的高度。

【关键词】:儒家思想;苏轼;心境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兴起,影响了之后万千文人墨客的精神主流。在文坛界最初以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文人比比皆是,陶渊明考取功名后想在官场有一番作为,但却在宦海的黑暗中得不到心灵的解脱,最终选择归园田居;李白将人生理想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入世,却又总是失望而归,一生都在出世与入世中循环往复;杜甫早年时期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然后在现实的烽火连连中选择独居草堂一角。当理想与现实碰撞,宦海的黑暗与自身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时候,文人们总会选择返璞归真,在山水田园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总所周知,苏轼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大的一个文人,苏轼在官场中备受打击的时候没有选择逃避山林而是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行,其一生都在积极入世,无论是顺风顺水时还是“乌台诗案”后的心境变化,他都始终践行着儒家思想的初衷。

一、苏轼儒家思想的形成及表现

儒家思想一直是苏轼人格精神中的主流,这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之后任然存在的。苏轼在年幼时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为他写的墓志铭中记载:苏轼幼时,母亲教他读书,讲到范滂时,他说:“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呼?”苏轼自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范滂自居。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一直伴随着苏轼的成长,嘉佑六年苏轼中科举考试,自此开始他的仕途生涯。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苏轼一生行为的信条。苏轼才华横溢,怀有满腔的政治抱负在宦海沉浮,然却常常九死一生,但他始终以浩然正气积极入世,坦然面对现实困境,即使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心境逐渐归于平淡,开始研究佛道,但在苏轼的个人经历和人格中,儒家思想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二、苏轼作品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元好问说:“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苏轼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融入了其真情实感,由此我们不难从苏轼的作品中分析出他精神思想中的儒家文化。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这首词作于密州,此时苏轼正处于仕途的低谷状态,但是官场上的失意并不能消磨他的热情,他的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任然十分强烈。苏轼处厄无怨,积极处世,这是一种难得的儒家士君子风度。

或许文人最难避免的就是出世与入世的抉择,苏轼也不例外,在官场的无数次失意之后心中也有所彷徨,苏轼渴望在政坛上获得成功,即使遭受打击之后有“还乡”之意,也是自我调节,随遇而安,以旷达之意解脱苦闷,不消沉隐世。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文风开始转变,由清雄豪健转为清旷神怡。但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仍旧占据苏轼文风主流,此词东坡以激昂的豪情描绘了雄伟的江山,歌颂了古代英雄的伟绩,表达出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诗人在人生失意之时仍旧不忘报效国家,即便自己得不到赏识。苏轼在历尽沧桑之后对现实的平静回顾,是儒家思想升华后的又一重大突破。

(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对于佛老思想的兼容体现在此词上,以儒为本,借助佛老,超越佛老是苏轼对儒释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苏轼在贬黄州之后也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伴随着仕途上的起起落落,逐渐形成了外儒内道的人生哲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是儒道文化的体现。

三、苏轼儒家思想及其心境的转变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治世,这首是苏轼一生的追求,历尽磨难而不改。但在无数次贬谪罢官的过程中,佛老思想也一直冲击着他的信念,涤荡着他的灵魂。“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之中的转折点,这不仅反应在他的生活上,更是反应在他的心境及作品变化上。在被贬黄州之后,苏轼开始研究佛道之学。然而苏轼学习和吸收佛老思想的并不是为了避世,而是追求一种超世俗、超功利的人生品味。那时的苏轼处于逆境,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于实现,则选择接受佛老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其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苏轼自觉继承儒家入世思想,借佛道而超之,其奋厉有为,独立不惧、直道而行,归而不隐、老当益壮的人格魅力已然达到了“天地境界”(冯友兰语)。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并未放弃儒家思想,而是将儒家思想升华为儒道合一,这种升华后的境界在《赤壁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苏子所追求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2】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96

【3】林语堂;《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