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或许一千个读者的眼中也有一千种失乐园的人物形象分析。看了弥尔顿的《失乐园》原著以及导读版本,查阅了各种资料,越发觉得对于《失乐园》的分析是一层一层的叠加,一层一层的突破。
《失乐园》是弥尔顿的一部伟大的诗作,选取了《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再以新的叙述方法来阐述人类始祖因蛇的诱惑而违背上帝的意愿最终堕落和以撒旦为主对抗上帝的两个故事主线。或许里面的故事早以被大家熟知,但值得深思熟虑的是里面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失乐园》的形象塑造极具特色。全诗以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就行展开阐述:以上帝为代表的神的形象,以亚当夏娃为代表的人类的形象,以撒旦为代表的魔鬼形象。
撒旦作为一个魔鬼的形象理所当然应该是被人们所唾弃的,他引诱人们堕落,使得人类始祖被驱赶出伊甸园,但是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却存在许多争议。撒旦在《失乐园》中是具有话语权的,从而使一个单纯的魔鬼形象也被描绘的有声有色,撒旦引领众天使反抗上帝被解读为一个反对暴政、反抗专制和独裁的代表。但是在后面各卷中,撒旦的形象由敢于反抗上帝的高大威猛的英雄变为一条猥琐、矮小的大蛇,撒旦形象的转变正是由于他性格的复杂性和思想的矛盾性,撒旦具有那个时代人民所追求与崇敬的反抗性,不服输不屈服于命运而奋起反抗,但同时又因为野心勃勃、傲慢嫉妒等而衍生出作恶的本质。《失乐园》中的撒旦是双面性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一个英雄向狡诈恶魔转变的堕落过程。
亚当和夏娃作为人类形象的代表,他们正直善良,天真无邪,具有人类最初的美好的品质,亚当机智勇敢、刚毅忠贞,夏娃则代表了女性最美好的形象,温柔动人且又具有独立精神,他们如出生的婴儿般单纯美好的生存着,书中也大量描写他们在伊甸园中幸福安详生活的场景。但是人类却又恰好具有复杂性和现实性,在《失乐园》中,每个人物都出于各自不同需求和欲望的驱使,产生了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当感性与理性的冲突反复出现时,人类的性格也具有双重性,与单纯善良相对立的是理性不坚定,意志薄弱等性格缺陷,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食了禁果,她完全放任自己被感性控制,违背了上帝所定下的规则,并且引诱了亚当也一并偷吃了禁果,文中的亚当是英勇刚毅且理性的化身,但是他的对上帝的服从和理性思考却败于对夏娃的溺爱,这是人类性格上感性软弱的缺点。夏娃的经不住诱惑与亚当的感情用事使得他们走出伊甸园,踏上“孤寂的征途”。
《失乐园》中对于上帝的解读也存在矛盾性。从传统意识来看,上帝是具有正义、光明、幸福权威的代表,但从那个时代来解读上帝却是封建专制势力的代表者,也是自由精神的对立者,上帝的形象是专制、蛮横的,它要求所有天使、人都无条件的服从于它自身的意志,如有不满或者反抗,就会面临强大的惩罚,禁止亚当夏娃吃知识果,因为人仅仅只需要无条件的服从上帝的命令,而不是用理性去揣摩它是否合理。这是17世纪的英国,是英国社会最为动荡不安的时候。在这个世纪,这一时期人们的自由意识和反叛精神尤为强烈,人们渴望追求理性与自由,而不是盲从于领导者,所以对于上帝的解读也带有一定的时代性。
对于《失乐园》中的各类人物形象的分析由于时代的不同和主观情感的不同,一直都存在差异性与矛盾性。撒旦是英雄与魔鬼的矛盾结合,亚当和夏娃是禁不住诱惑堕落与追求知识与自由的两面性,而上帝则是专职蛮狠的独裁者与理性的化身的结合。弥尔顿笔下的撒旦、亚当和夏娃、上帝都具有十分丰富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去细细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