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把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读完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主人公爱玛对于爱情错误的疯狂追求,但转而想之爱玛又有什么错呢。福楼拜将文学作品喻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将真实性作为衡量艺术的主要准绳:“美就意味着真实,虽说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很美,可是最美的东西永远是真实的,丧失了真实性,也就丧失了艺术性”。爱玛这个人物形象是我们所批判的,但批判的同时或许也会向往,因为每一女性的视角里,应该都有一个“爱玛”。
爱玛是一个失足的女人,但并不是简单的描写为一个坏女人,她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坏禀性,而生活却无可挽回的把她推向了深渊。
文中的爱玛是一位农夫的女儿,本来应该在农村里干活由此本份的度过她的一生,但是她在13岁时被父亲送入修道院学习,学会了一身与自己的生活格格不入的贵族的谈吐和仪态,爱玛还大量阅读了一些浪漫主义小说和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她更渴望小说中描写的爱情,幻想自己住在一座古老的庄园里,如同那些贵妇人一样,遥望着一位白羽骑士,骑着一匹黑马疾驰而来。正是由于修道院的教育反而激发了爱玛的浪漫本性,离开修道院后,爱玛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嫁给了包法利医生为妻。此时的爱玛,相信她终于拥有了那种美妙的爱情,爱情在她心中,“仿佛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大鸟,在诗的灿烂天中翱翔。”但婚后的平淡生活很快打碎了爱玛的幻想,她的丈夫包法利是一个平庸、乏味的人,娶了爱玛之后就万事知足,根本不能理解爱玛对生活的强烈渴求。爱玛也曾经做过努力,希望能向丈夫倾诉自己的知心话,但两人“生活上越亲近,她精神上却越疏远他。”她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结婚。搬到永镇居住之后,爱玛遇见了赖昂,但是再爱情快要到来的时候却又惧怕将发生的一切于是又退缩,并以自己守住了贞洁而自豪。当赖昂离去时,爱玛后悔莫及,她诅咒自己没有向赖昂吐露衷情。在对赖昂的思念中,她遇见了罗道尔夫,在其引诱下,很快投入了他的怀抱。有了一位情人,让爱玛心花怒放,激动地难以自已,她梦寐以求的爱情终于降临,她开始享受着她的自以为是的爱情,但时间并不长久就被抛弃,被抛弃后的爱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因为爱玛的梦境破碎了,她又回到了她不能接受的平庸无趣的现实。在生活备受打击的时候,赖昂又回到了爱玛的身边,两个人十分快速的擦除了爱情的火花,爱玛再一次审慎地、专注地享受着这种爱情。另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最心酸的就是爱玛在她的第二次婚外情的热情又快要熄灭的时候仍然不停止给情人写信,因为她认为一个女人应该永远给她的情人写信,但是在写信的时候,她见到的不是赖昂、不是罗道尔夫,仿佛是另外一个男子,这个男子身上承载着爱玛所有的幻想,爱玛的生活现实永远不能满足她的幻想,每一段爱情也不能维持很久,最终在负债累累中绝望的自杀。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把爱玛塑造了一个把幻想当作现实、为欲望驱使而堕落的女性,而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无法避免的。人永远无法摆脱欲望的牵引,爱玛的种种追求正是人类在与自身宿命抗争过程中迷惘、焦虑、困惑处境的真实写照由她最热烈的回忆、最醉心的读物、强烈的贪欲所构成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