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生平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对文化人类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其著作以《菊与刀》(ChrysanthemumandSword)和《文化模式》(PatternsofCulture)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种族:科学与政治》、《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话学》等。露丝﹒本尼迪克特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从1936年起任该校人类学系代理主任。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of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and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本尼迪克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又称文化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该派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因为各种文化有其不同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人们的行为是受文化制约的,在任何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为都只能有一小部分得到发挥和受到重视,而其他部分则受到压抑。因此,文化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探索和把握各种行动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即文化的整体结构上,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2.代表作简介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以《菊与刀》和《文化模式》为代表。在《文化模式》一书中,作者对“文化模式”这一概念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台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而在《菊与刀》一书中,作者则剖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特征。此书最初是其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1946年,由于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基本上与这份报告的主旨一致,于是作者就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增写了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后的日本人的前后两章,以《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在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
3.框架分析
(一)提出问题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第一、二章)
基本视点(第三、四章)
有关日本文化核心内容的论述(第五至九章)
总结日本文化、日本人性格的特性并剖析形成原因(第十至十二章)
补充论述及对于未来出路的探索(第十三章)
4.评价
只要是外国人提到日本总会提起《菊与刀》,而且外国人自己的观点就针锋相对,一方说这书解释了日本文化的根基,是了解日本的最佳入门途径,另一方说作者违背了人类学研究的大部分原则,写出来的东西根本不科学。其实菊与刀这本书本身不复杂,围绕它的很多争论都是带有不纯的目的,想要间接的证明日本人的高贵或者低劣,为自己对日本的看法找依据。那么这本书实际上是怎么样的?菊与刀是以绝对另类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个至今仍然是绝对正确的核心结论。但是书中的论证过程和次要观点基本都是有问题的。《菊与刀》的核心观点是耻文化,抛开那些名词后内容很简单:日本人不存在个人的观点和原则,“一切个人的思想都要跟随集体的观点而改变”。因此日本人虽然以顽固闻名,但只要外部环境改变,他们可以放弃原有的一切准则,转变速度之快在人类社会中空前绝后。伴随这个原则的另一个现象就是日本人极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绝对不轻易表露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这点相信与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深刻体会。可以说本尼迪克特是点中了日本人的死穴。《菊与刀》核心观点的正确性,从日本人自己的态度就能看出来。日本关于这本书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反对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和她的研究方法的比比皆是,但是几乎无人反对耻文化这个核心原则,而且他们认为这是日本人的观察盲点,自己绝对发现不了这点。其实日本人对这本书的关注本身就已经证明了菊与刀的正确:日本人极为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菊与刀》这本书的目的是通过人类学研究来分析日本社会,为盟国统治日本提供理论。按照耻文化原则,盟国只要控制了日本上层和传媒舆论,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摆布日本人民而不怕反抗。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想法是正确的,麦克阿瑟在日本进行的社会改革完全称得上是天翻地覆,激烈程度不亚于中国社会的改造,却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阻力。《菊与刀》除了这个核心观点以外的内容就没有那么正确了。比如“耻文化的根源在于日本是多神教而不是一神教”,其实日本是一个无宗教的国家,和中国差不多,但是两国人相差巨大。其实我认为本尼迪克特乱套论据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如果她按照东方文化的逻辑来写当时的西方人肯定看不懂,美国人根本不能想象一个文明的发展宗教居然不占主因。这个情况在战后得以改善,美国与日本的民间交往非常多,像“村八分”之类的生僻概念美国很多知识分子都知道,也逐渐发现了日本人性格形成的真正根源:日本人一直生活在一个资源匮乏人口过剩的世界中,个人离开集体绝对无法生存,因此人的自我都在童年时期被磨灭了,至少不能直接表现出来。
它所讲述的,分析的是历史,是过去,而其指导意义却是指向将来的,将会历久而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