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英雄与现实枭雄的落差
——以项羽与刘邦为例
[摘要]项羽过于英雄主义,意志主义,任性,将自己看于过高之地,而导致的是对现实缺乏认识,对人性看不透,对时局把握偏差,项羽是激情过后必然的悲剧。刘邦突出于长者风范,仁民爱物,对规则不受约束,他既有市井之气,又有大志不吝啬,介于流氓与英雄间成其为枭雄,对于项羽有着天然的人格克制。
[关键词]流氓、英雄悲剧、能屈能伸、心灵暗示、面具
项羽和刘邦都有称霸天下的鸿鹄之志。楚汉相争之初,刘邦在各方面都不能与项羽相提并论。就个人能力而言,刘邦武不能上阵,而项羽勇冠三军,力能拔山;从双方兵力来讲,刘邦仅有十万人马,而项羽旗下有雄兵四十万;从地理条件来说,刘邦被项羽有意封到地势偏僻、交通不便的蜀地,周边又有秦朝三员大将——章邯、董欣、司马欣重兵包围,而项羽则居住在关中地区,坐拥中原广阔的土地。面对胜算微弱的现实条件,刘邦却能在短短的四年之内,由小变大,以弱胜强,灭掉楚国,最终成为一代帝王,不能不说刘邦的领导力远远强于项羽。这领导力来于他的性格,平易近人,也能把握上下心理,而项羽的英雄性格使他过于自负,而忽略了下属。
项羽是楚国贵族,本就出生高贵,加上他的先天力大无穷,武力无匹,先辈的荫蔽使其有着内心的优越感,与将自己比作盖世英雄的心态,当然他最后确实是个英雄,不过与大多数英雄一般以悲剧落幕。陈胜,吴广起义为他们打响第一炮,也为他们吸引了秦朝的主力,当然项羽实力不可小觑,使他次次得胜,将他的英雄主义和骄傲激发。与此相比刘邦出身草根,深知百姓的心理,同时不局限与小农有着“大丈夫”的远大抱负,也有市井之气,有着无赖流氓的天生优势,也为他对付项羽的骄傲自负有着性格准备,迷惑住项羽,以备发展实力。同时他不向往绝对英雄主义,有大志却又深知草根,在意志与激情之间,也对自己有着深刻地认识,这就造成他对于大局,对于民心,战争的把握无比准确,在战争初期,他自知力量弱小,依附于强大之人,暗暗积蓄实力。
刘邦在当被传为汉中王,亲自前往项羽营中请罪,鸿门宴中他将自己的懦弱当成一张王牌打出去,使项羽与自己都满足,在绝境中创造奇迹,他用低姿态对付项羽,项羽是意志冲动型,看不到潜藏的危机,造成了大患。也唯有刘邦这种性格之人才能像市井流氓般不要脸,同时也有远见,他与项羽的英雄主义,意气而发不同,他注重实际效果,看懂局势,能曲能伸。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都怀有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是,在“鸿门宴”中面对同一性质的事件,刘邦和项羽的处事态度、脾气秉性却是大相径庭,项羽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暴躁武断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该冷静不冷静,该果行却又一再妥协,优柔寡断,才使刘邦有机可乘,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
刘邦是个枭雄在于他做事“奸”,到分封是他分到蜀,吃了亏,但暗暗不说,还把栈道毁掉表示自己不再回来,迷惑住项羽,项羽是刚强却缺乏远见,把现实和人想得太好,放过刘邦,他的英雄主义让他没有狠下杀手,终究自食其果。
刘邦自从起义开始就有着神话传说相伴,其一他让自己有着强大的心理暗示,毕竟一个亭长与秦王朝,西楚霸王有着莫大的差距,这给他一种强大的自信,让他面对秦朝,面对项羽的种种压迫始终没有放弃他至高的梦,其二这符合着古代人迷信的思想,为他汇集民心,有着天命所归之感,将项羽拉下神坛。项羽的英雄表现在战场,勇猛顽强,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他的英雄感与意气使他坑杀秦军几十万,这不仅使他失去楚怀王众老臣的好感,也让他民心尽失。刘邦也有意气但是在性情上,而且他将此合理运用,运用在与有本领之人打好关系,在时势变动时能低头,在能打击敌人时,也不顾道义,不把他人的道德绑架在自己身上。他用自己即可市井也可威严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面具——长者大人。这为他迷惑项羽,迷惑人民,迷惑他的将士起着莫大作用。将项羽英雄的残暴更加突出,这面具使他在众诸侯面前游刃有余,将自己的野心暗藏。但这对于项羽是决不可能,他所想的如何自己风光地成为英雄,正面战胜对手,他的这一弱点被刘邦牢牢把握住。在项羽抓住刘太公他竟也能说出:“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我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如此之话都能说出,可见他把自己脸皮练得炉火纯青,项羽又岂能匹敌,只得进退两难。
刘邦带有英雄的点点色彩,更多是市井的无赖,性情的自由,这使他在与项羽对决中占尽优势,项羽性格一直被刘邦把控,个人英雄,任性太多又如何能不倒在刘邦的长者大人的虚伪外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