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论
(1)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出版时间2013年
(2)出版国家:俄罗斯
总体影响:使人们了解到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
2.本论
(一)(1)内容:
。文章通过口述采访的方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各阶层人们的现实生活变迁和思想变化。从军官到清洁工,无数人物的微观口述似一面面棱镜的碎片,拼凑宏观社会的变动,小人物的人生百态映射出富有人性的历史画面。
一般人是很难从本书的题目猜到主题的。我也是看了书评才知道,二手时间,顾名思义,被别人使用过的时间再次被使用。从全书的大背景来看,苏联是旧时代,解体后是新时代。但人们经历的时间却仿佛是二手的。正如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说:“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仿佛是昨天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过的东西,所以说是二手时间。”
实际上,通览此书,作者在无数次反复的向读者解释着二手时间的寓意:人,无论怀抱何种革命理想的人,亦或是试图通过革命改变自身命运的人,亦或是山村野夫仅想活命的人,在历史洪流面,上演的是一代代人命运的重复:被时代裹挟、梦想破灭的极度落差带来的哀莫大于心死,以及无可奈何。
无数的故事在说:时间是二手的。跟着列宁参加共产主义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发现自己却成了无产者;怀揣着捍卫斯大林革命理想的战士,没有死在法西斯敌人的枪口,却被认定为叛徒和间谍而被枪毙;跟着叶利钦推翻苏联统治,羡慕西方民主的广场聚会的革命青年们,在俄罗斯时代发现这是一个只认钱的操蛋社会……
国人读本书是最能感同身受的。同样的主义、同样的动荡,书中的无数场景让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的代入感。这里谈几个给笔者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故事一:叶莲娜是苏联时期地区党委第三书记,她讲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叶莲娜是接受传统社会主义教育根正苗红的共产主义青年,一路走上了地区党政领导岗位。经历了苏联解体前后巨大跌宕的反差,不仅仅是内部精神无法接受的价值观的坍塌,而外界环境的变化更让她无法理解。90年代军控时期,她和所有党政领导人一样,战战巍巍,草木皆兵。身边原来前呼后拥的共产同志此时都把她当成了隐形人,甚至有人开始叫嚣共产主义和你们这帮独裁者贪污犯的末日即将到来,甚至谣传像她一样的革命领导人都有着金库和别墅。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此时发生的退党潮,在过去入党是一件无比光荣神圣的事,是要层层申请,层层考核的。党证是要供在家里的。而此时,无数党员因为害怕反攻倒算,叶莲娜的党委机构门口一夜间堆起了一摞退党申请书和党证,到后来,申请书都不用了,满大街都是遗弃的党证。昨日的党员、同志,今天却变成了疯狂的革命者。昨日伟大的斯大林今天在他们口里变成了独裁者和暴君,而这转变就发生在一夜之间。而当传说共产党又将掌权时,许多人又来讨要党证。
故事二:另一受访者讲述了他爸爸的故事。二战时期,那时的苏联青年人人人热血,希望奔赴战场保卫斯大林,为祖国献身。他爸爸就是其中之一,参加的芬兰战役。在一次战役中,苏军败退,父亲在冰湖游泳逃散,被芬兰人救出,受到了优待。而没有像教导的那样自杀为社会主义献身。1940年芬兰战役结束,苏联和芬兰交换战俘。戏剧性的一幕便发生在这一刻:两军对峙交换战俘,德国俘虏回到自己的阵营收到了同志般的激情拥抱和欢呼;而当父亲跑回自己人阵营,原本长舒一口气的他,却发现迎接他的却是铐链和枷锁,被训斥为间谍叛徒,被关押十多年。而父亲至今也认为自己有罪,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被教育的。
受访者故事三:故事发生在德占苏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深恋的情侣伊万和柳芭。伊万在德占期间加入了警察部队,两人结婚过上了平常却甜蜜的生活。不想不到一年,苏军又打了回来。原来暗恋柳芭的邻居小伙带着游击队枪毙了伊万,并强行占有了柳芭,两人成为夫妻十几年。
受访者故事四:1992年苏联解体,帕米尔人、塔吉克人……原本都生活在苏联土地上的人们,一夜间发现都被贴上了俄罗斯、塔吉克、哈萨克人的标签。昨日还和善友邻变成了相互屠杀的对象。库罗布人在在库洛布杀帕米尔人,塔吉克人在塔吉克杀俄罗斯人……房子的墙壁上挂着标语“俄罗斯人滚出塔吉克斯坦”“共产党滚回莫斯科”。昨天还在茶馆安静喝茶聊天的人们,现在却用铁棍当街暴打异族女人的肚子,炸毁商店和小卖部……
受访者故事五:阿丽莎出生在一个传统的革命家庭,苏联解体后,父母依然还是给孩子们讲着索尔仁尼琴的作品,讲英雄和教徒的故事,坚信斯大林还是伟大的领袖,社会主义还将回来。而阿丽莎和现代的年轻人一样,早已不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钱和性欲是他们的信条。正如她所说“资本主义,我的父亲并不想要资本主义。他们的选项里没有这条,但是我的选择,是像我这样的不愿意被束缚在笼子里的年轻人的选择。我们年轻有力。对我们来说,资本主义制度是有趣的冒险,充满风险……”阿丽莎为了上面的信念,到了莫斯科,结识了富翁,享受了资本主义的快感。却老套剧情的在她怀孕后,发现富翁有自己的家庭,并理她而去。其后阿丽莎不断结识权贵,却丝毫不为其行为后悔,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幸福是什么?世界已经变了……现在得孤独者都是成功人士,是幸福的人,而不是软弱者或失败者。他们拥有一切:金钱,事业。孤独是一种选择。我就想置身于这条路上。我是猎人,而不是卑微的野兽。”
……
相似的场景,同样的故事不仅在苏联反复发生。在中国、在其他联盟国家同样重复不断的发生。亲友之间相互检举揭发;战士老兵为革命奔赴战场,残疾孤苦终身;革命领袖今日伟大革命导师,明天汉奸工贼……这是故事。书中提到的事物,大家也不会陌生:党证、户籍证明、粮票油票、广场革命……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说明的“二手时间”的基本含义吧
(2)目录:
参与者笔记第一部启示录的慰藉街上的噪音和厨房里的谈话(1991―2001)红色装饰内的十个故事专政之美和水泥中的蝴蝶之谜兄弟和姐妹,刽子手、受害者和选民耳语和呐喊……还有高兴孤独的红色元帅和三天就被遗忘的革命施舍的回忆和欲望的感觉另一种圣经和另一种信徒残酷的火焰与高尚的救赎苦难中的甜味和俄罗斯精神的焦点杀人者自称替天行道的时代一面小红旗和斧头的微笑
(二)扩展:
《悲伤与理智》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
《锌皮娃娃兵》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三)评价
她的复调写作,称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一座纪念碑。――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苏维埃人是存在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见到了他们……这部复调写作的杰作,混合了民众的声音、报道的谈话、电视的片段,每种声音都反映了某种真实。一种迷人的魅力就此显现……这本书像河流一样厚重、有力。――《费加罗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杰作《二手时间》在试图滤去20世纪苏维埃人作为人类的特殊经历,然后质问我们:如果乌托邦引来了灾难,贪婪的资本主义模式把我们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破坏了环境,造成了精神的虚无,还留下什么路可以走?阿列克谢耶维奇从来不只是写她的同胞。她关照的是我们所有人。――德国书业和平奖颁奖词
(1)俄罗斯有其非常鲜明的民族性,我们无法全抄,而这未必就是我们的结局,但始终很感同身受。
(2)民主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在民主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它的不足并自由的说出来。而独裁下,我们只能看到被允许看到的部分并只能说好,于是很多人就以为它真的好了。而且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为自己愚蠢的错误选择而承担后果,精神上更为轻松。
(3).灵魂是有重量的,于是那些没有灵魂的人轻松的活着,而剩下的人背负着沉重步履蹒跚。最痛苦莫过于那些曾经拥有过灵魂又失去的人了
3结论
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我们也应当如此,找寻意义。
4.参考文献
1991年8月19日,我照例来到区党委。在走廊里我就听到各个楼层所有办公室的收音机都开着。女秘书告诉我,“一号”(第一书记)让我去他那儿一下。我过去了。“一号”的办公室开着电视机,音量很高,他一脸愁容,坐在收音机旁边,一会儿调到“自由电台”,一会儿调到“德国之声”和BBC,有啥听啥。桌上放着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名单。他对我说:“只有瓦连尼科夫让我尊敬,毕竟是将军,在阿富汗打过仗。”这时,第二书记和组织部长陆续进来了,我们开始谈话。“太恐怖了!会流血的。血流成河。”“不会所有人流血,但必须有人流血。”“早就该挽救苏联了。”“会堆尸如山啊。”“瞧吧,老戈玩砸了,终于有正常人出来了,将军登场掌权了。胡闹该结束了。”最后“一号”发话了,决定不开每天上午例行的工作会议,有什么可报告的?任何指令都无法执行了。当着我们的面,他又打电话给警察局问:“你们有什么消息吗?”“什么消息都没有。”大家接着谈戈尔巴乔夫,他到底是真的病了,还是被逮捕了?结果呢,大家越来越倾向于第三种可能――戈尔巴乔夫和家人一起溜到美国去了,不然还有哪里可去啊?
我们就这样整天坐在电视机和电话旁边,心惶惶然:上面到底谁在掌握权力呢?大家都在焦急等待。实话告诉您,那时候我们只有等待。一切都有些像赫鲁晓夫被推翻时那样。又开始回忆往事……当然现在的谈话有了新主题――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就像猴子想戴眼镜一样,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到处都是小商小贩,但是他们不需要精神啊。我记得前几天遇到以前给我开车的司机,这可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个小伙子退役后直接就到我们区委了。当司机关系广路子多,他开心死了。但改革开始后,允许搞公司了,他就从机关离开去做生意。这样一来,我简直认不出他了:他剃一个光头,穿皮夹克和成套的运动服。我明白那是他们这种人的标准服饰。他吹牛说他一天赚的钱超过区委第一书记一个月的工资。他做的是稳赚不赔的生意――牛仔裤。他和别人合伙租用了一家普通洗衣店,在那里仿制名牌瓦伦基石磨牛仔裤。工艺很简单(真是穷极智生):把普通廉价牛仔裤扔进氯漂白剂溶液中,里面加上碎砖头,煮上几小时,在裤子上加上条纹、污渍、图案,就成了抽象艺术。烘干后再贴上“西部牛仔”的标签就成了。我忽然间产生一个念头:如果一切都不变的话,这些个牛仔裤的“倒爷”很快就会来管理我们的,他们可是新经济政策的产物啊!会由他们来提供所有人的吃穿用,不管这有多么可笑。工厂建在地下室里,产品就这样出货了!现在这个小伙子已经是百万富翁或者亿万富翁了(对我来说一百万和十个亿是一样的),还是国家杜马议员,在加那利群岛有一幢楼,在伦敦也有一幢楼。沙皇时代,在伦敦居住的是赫尔岑和奥加辽夫,现在变成了这些人,我们的“新俄罗斯人”……牛仔裤、家具和巧克力大王,还有石油大亨。
晚上九点,“一号”再次召集大家到他办公室开会。地区克格勃局长报告形势,他谈到人们的情绪。按照他的话说,人民是支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没有表现出愤怒,所有人都讨厌戈尔巴乔夫。除了盐巴,市面上什么都要凭票购买,伏特加根本买不到。克格勃人员在整个城市奔走,到处记录人们的对话。人们一边排着队抢购,一边还在争吵:“政变了!国家会怎么样啊?”“你家里还能翻出什么东西?只有一张空床了吧。还有伏特加。”“自由就是这样结束了。”“啊哈!自由就像香肠一样被切掉了。”“有谁还想嚼口香糖,还想抽万宝路香烟啊。”“早就应该这样啦!国家濒临崩溃!”“戈尔巴乔夫是犹大!他想把祖国拿去换美元。”“看来要流血了。”“我们不可能不流血……”“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党,我们需要牛仔裤、漂亮的女内衣和香肠,而不是坦克。”“想要过好日子?去你的吧!别想了!”(沉默)
一句话,人民在等待,等着看我们怎么做。党委图书室的侦探小说到晚上全都没有了,全都被拿走了。(笑)我们这些人本来是应该读列宁著作而不是侦探小说的。列宁和马克思的书,就是我们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