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婚姻
——论《结婚十年》
赵恒
【摘要】苏青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将自己从结婚怀孕生子,到对婚姻关系失望最终离婚的故事。表现了苏青对人情世故独到的见解,呈现了时代的交替。
【关键词】苏青结婚十年女性
苏青,(1917—1982),生于浙江鄞县的书香门第。本名冯允庄,早年发表作品时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上海沦陷期间与张爱玲齐名。1944年以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结婚十年》轰动文坛。偶然在课堂上听到同学介绍这本书,有了兴趣,便拿来读。
1
苏怀青与崇贤悲剧的十年婚姻,第一个原因便是因为重男亲女。当公婆在得知怀青怀孕时,各种营养补品伺候着,开心地同邻居讨论着一定会是个大胖小子,可是当孩子生下得知是女孩时立即变了脸色,小姑明里暗里的讽刺,公婆不时的叹息,甚至把孩子抱给奶娘,只为明年生个儿子能有充足的奶水。小说对封建男权文化施与女性的压迫进行了强烈批判,但同时又对男权至上的文化社会现状无可奈何并最终妥协。在怀青归宁回娘家时,明显感到与母亲之间的生疏与拘束。于是怀青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为什么必须讨我公婆的欢喜,不但我,连我母亲也得讨她们的欢喜呀!生女真是顶倒霉的事,好像有什么亏心怕发作似的,时时,处处,样样在看人家的颜色。”其次,崇贤自从当上律师后,对金钱的崇拜,对权利的追逐,变得世俗漠然,看不起文人,不干没报酬的事。骆蔓评价《结婚十年》的典型意义在于它揭示了40年代知识女性的矛盾存在,她们精神上是个性主义的拥戴者,而行动上又总受旧思想潜在支配,她们的价值追求正是在新旧合璧的观念泥淖里挣扎出来的社会真实。苏怀青的骨子里明明是独立,思想先进的,一次次地反抗,说自己坚决不要生男孩,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连她自己也感到疑惑,有时也会因为生了女儿而怕面对公婆。《结婚十年》具有独特浓郁的女性色彩,其女性主义意义在于体现女性的特点和个性,肯定男女区别的同时,敢于直面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主体意识的失落。
2
丁晓萍在读《结婚十年》中说,苏青可以说是从那个时代的缝隙中探出头来的奇花异卉.在沦陷区的上海,一方面传统文化被蹂躏、被虐杀,民主思想被窒息,创作自由被扼杀,进步作家或封笔沉默,或隐晦曲折地揭露黑暗;正如苏青自己所说:“我所能写的文章还是关于社会人生家庭妇女这么一套的,抗战意识也参加不进去,正如我在上海投稿也始终未曾歌颂什么大东亚一般.”但苏青的作品又绝不是仅仅在家庭琐事中求趣味的娱乐性作品,也不仅仅是迎合大众之作,她的作品确实如张爱玲所说:“踏实地把握住生活情趣”,表现了某些“人类的共同性”。当上海沦陷,怀青带着二女儿千辛万苦逃回N城在公婆家避难,为了躲避飞机的轰炸要回娘家,公婆也觉得合适,理由却是为了减轻对于孩子和怀青的责任,有她娘家人在眼前瞧着,就算炸死了也不会给人家瞎议论。还有之前怀青打算写稿寄给杂志社,崇贤得知后不但制止怀青还对她大发雷霆,认为女子应该好好在家,这样做有损他的面子,并对怀青说就算去偷去抢也会把生活费给她。
苏怀青从一开始对婚姻无比期待到经历柴米油盐的洗礼和丈夫的背叛,不得不走到离婚这一步。她聪慧通透,对婚姻看得明明白白。在英丽和余白婚姻走到尽头时,她想到两人初见时的羞涩与甜蜜,却也清醒地看到婚姻的残酷与现实。“没有一个男人能静心细赏自己太太的明媚娇艳,他总以为往后的时间长得很,尽可以慢慢儿来,殊不知歇过三五年便生男育女了,等他用有欲无爱的眼神再瞥视她时,她已经变成平凡而噜苏的,抱在怀中像一团死肉般的妇人。这时候他会厌恶她,恨他,觉得她累赘。”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透过大量家庭锁事、风俗风情、闺房闺情,再现了历史与自我双重负荷之下的女性自身价值的失落与寻求。它从或一个侧面显现出在西风东渐、尤其是“五四”大潮的洗礼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渐次强化。单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女性对自身价值的寻求过程构成了现代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
【参考文献】
[1]苏青《结婚十年》中的新女性形象[J].李佼洁.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2)
[2]读《结婚十年》[J].丁晓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04)
[3]女性:从被塑到自塑——论苏青的《结婚十年》[J].骆蔓.浙江学刊.1997(03)
[4]历史与自我重荷之下的女性追求——评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J].张华.山东社会科学》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