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作者:刘星雨
主要内容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一、引言

为什么选择写这本书呢?说起来,无奈于高中历史课本对鲜活的历史细节的敷衍了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还是高中时期上历史课时夹在历史课本后面读完的。可以说《万》一书对我的意义不只是其内容本身,更多的是开启了通向更广阔知识的一条道路。但由于高中时期当时尚不成熟的历史观,以及对于作者的视角不全面的理解,所以大体也只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而已。

如今再拿起来读,抛开对这本书就事论事的评价,对于我个人,《万》是个非常好的引路人,不仅让我看到了作者所写的,更启示我去了解那些由它抛砖引玉而呈现的人文社科知识、思想和学者。借着这本书我才开始真正走进思想的大门。

二、内容概述

《万历十五年》是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又名《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在此本书中,黄仁宇阐述了其“大历史观”和从技术的角度看待中国历史,为史学研究以及各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视野。其内容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军事以及反映那个时代的的思想的历史著作。作者以各个看似联系不怎么紧密的几个主题和人物生平及当世时事分析来分别阐述作者的观点,读起来类似于小说,没有一般历史读物的条陈枯燥感。

作者以自己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的“大历史观”。第一章——万历皇帝:从小孩子时期就是一国之君的皇帝万历日趋荒于政事,不再对国事励精图治,用消极怠工的态度对待这个压抑他个性的帝国对抗;第二章——首府申时行:首辅申时行想要维护王朝的稳定却力不从心,一位看似无功绩可陈述的善于折中和和稀泥的老臣最终卸职归田;行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张居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关键却去世,留下的不知是遗憾还是幸运。然而其身后却被参劾,以致子孙发配边疆;第四章——活着的祖宗:万历作为帝国礼法道德的代言,完全是一个活着的祖宗,九五至尊在强大的意识形态下也只有徒叹奈何;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或许从古至今传统道德意义上的好人是做不得官的,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清正廉洁,行使严正却遭排挤,被迫退休;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军事将领戚继光,一代将领却在贫病交迫中死去,即使做不到一己之力达不到的事情,但是他已然做到了全力以赴,尽力而为;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无论是对于这个帝国的道德体的探索还是本心与良知模糊的界定,哲学家李贽,最终在狱中自刎,在污血之中挣扎了两天才死去……正文看完后既有那种:“微小之事的积累导致了改变历史的结果”的感觉,也有这种历史的悲剧性和必然性是无可避免的感觉。万历十五年,因为这一书,成为一种这一切的一切表明着王朝已经无可避免的走向了覆灭。

三、、理论与方法

由于初次接触文学理论与方法,所以我选择采用细读(closereading)的理论方法尝试进行仔细的分析,阅读和评论。

一、隐喻——从历史深处看未来

《万历十五年》英文读本的名字是《1587,AYearofNoSinificance》为什么选择“NoSinificance(没有大事)”来描绘1587年?正如作者所说:“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作者还说:“万历丁亥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1]

作者用大历史观的角度叙述了万历十五年里发生的并不起眼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且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给予了启示:只依靠文人雅士用道德治理国家,不注重法律、商业、科学和军事的进步,国家就一定会走向灭亡。可以说,这是黄仁宇在史学性小说的历史叙述里,用隐喻所给出的全部思想维度。[2]从当下人文精神和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叙述所给予读者的隐喻意义和涉及的领域,恰巧是作者所处时代所缺少的。

然而把黄仁宇的历史借鉴方式作为一种隐喻在任何时候看来都是有意义的,我认为这是作为读者来说很容易忽略的一点。在“文革”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后的现代,我们生活在高度的现代化的网络发达时期,而人文精神和它产生的道德理论又与1587年恰恰相反。这都可以表明道德文化的水平要是和时代的经济、法律、科技层次不相匹配,无论是超前还是落后都一样会妨碍整个社会的进步。从这样的历史叙述方式里的隐喻就能够明白“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为“后人之后人”的现代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有所警鉴呢?

二、悖论——儒家伦理道德的反思

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出发,明朝之亡关键在以儒家伦理道德来评价一切控制一切,这成为当时政治体制不抗拒的强大力量,任何的社会变革会被以传统的遵循古制而被发对,排斥任何异端思想,使得整个社会变得僵化,丧失了内部的改革动力,最终导致了灭亡。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原本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大同”儒家伦理,此时却成了思想控制,导致社会发展停滞的大祸患?

由于“两千年前的孔孟之道,在过去曾经是领导和改造社会的力量,至此已成为限制创造的牢笼。”[3]文中多次提到所谓的文人集团或文官集团,实际上就是儒家道德理论的代表。而且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由于遭遇文官集团所标榜的道德伦理而导致各自悲惨的命运。最为可悲的就是朱翊钧和李贽。一个是作为九五至尊左右天下的皇帝,然而在这一悖论下也只有“皇位是一种社会制度,他朱翊钧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④的悲叹了。另一个是作为思想家的李贽,他批判儒家学说并努力寻找突破困局的方法、以求得促进社会发展与改革的出路,改变这个帝国“万马齐喑”局面。但是这就从根本上与文官集团所维护的儒家伦理产生矛盾,他的作品和理论尽管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反映和精华,但有时却总会前卫的超越他生活的时代。

可以看出的是,我们民族现在却真正地缺乏这种道德伦理。当下需要的是打破这种“道德悖论”,我们的时代迫切需要黄仁轩所说得“诚意”,进而能够通过复兴儒家道德的优秀部分来完善和治愈社会的伤口,这应该是作为本书读者显然的感受。

四、拓展与讨论

1587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年份,但却因为黄仁宇的一本书成为了一种现象的代名词。而在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多年后,重新读这本书,不仅仅只是玩味历史人物与故事,而是从中体会到这本书写的不止是历史上帝国的兴衰,商业上说的大企业病,还让我思考那一段不过百年的历史的悲剧究竟是人性的悲剧,还是制度的悲剧。

区别与历史读物,《万》的文学性是一大特点,比如历史人物悲剧的命运让人感慨。在我个人看来,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最可悲的人。皇帝的权威和他身上高于一切的力量是传统所赋予的、带有神秘宗教性色彩的封建力量。小时候的他是被群臣固定在“四书五经”里培育出来的“应试教育”的产物,长大后的的他是被活埋进道德坟墓里的“活着的祖宗”,看完他的一生才真是觉得“世人只道皇帝好,谁知帝王寂寞深。”他是九五之尊,坐拥天下,接受整个帝国臣民的跪拜行礼。他一言九鼎,有权决定任何人的生死。他贵为天子,后宫佳丽三千却选择心爱女人的孩子。他应有尽有,除了被爱和一具血肉之躯。

而其他人物也依然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里。豆瓣上有个书评,直截了当的道出了万历十五年的核心:张居正试图搞经济体制改革,申时行试图建立和谐社会,海瑞试图保持执政意识形态集团先进性,戚继光试图实现国防现代化,而他们全部失败了。“一阴一阳之谓道”[4],儒家认为道是由阴与阳两种元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而这种道也正是文官集团所极力维持的,这种传统哲学维系着个人于国家的关系。

历史的悲剧性就在于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地接近那个似乎踮起脚尖就能够触摸到的真理。面对这样的问题,后序中作者开出的药方是数目字管理,即数字化管理,主张是资本主义下商业的管理办法。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是比较片面的,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当然,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文革后期,由于当时拨乱反正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也是作者在管理国家的方法上进行的有价值的探索。对于今天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来说,一个国家和社会有没有进步和发展的可能不单单是某种管理层面的方法和形式,这还涉及到经济制度,时事政治,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国际方面的影响。即便实现了所谓的数字化管理,社会任没有发展的的例子比比皆是,又何况中国这样一个复杂泱泱大国呢。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无论哪一种管理方法,也都无异于“道德代替法治”的另一种历史悲剧的再现。

五、评价

1、从阅读的直观感受来说,《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以说是学术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很好的书。翻译的中文版的可读性很好。作为史学性小说来说,作者提取历史的切片从历史人物和事件剖析时代,让读者置身于时代,是一个大胆的创新。

2、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书中的充满了各种相对严谨的历史考证。作者引入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做宏观研究的同时,也不乏对历史细节的微观探索。尽管有很多评论表明很多地方有错误和偏漏,但不得不说在史学方面令人深思。

3、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作者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六个人物,并探寻这些人物身上产生悲剧的规律。儒家哲学的悖论也体现在时代和人物身上,只要从中反思就会受到不小的启发。

六、结语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书的目的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有的人想看的是发生在历史人物身上的故事,有的人想借古鉴今,把握历史发展的动向。历史一直在重演,哪有什么古代史,都是现代史。别把曾经发生的当作历史,那个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希望我们都能以史为鉴,审视自身和社会,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判断,不做随波逐流的时代流亡者。

因为,我们看到的历史都是今天,也都是未来。

七、参考文献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97-198,205

[2]贾晓雅.历史通俗语境下的《万历十五年》书写策略[J].语文建设,2016,(30):73-74.

[3]徐勇.儒家伦理道德的悖论——对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109-113.

[4]王丽娜,周蕾.由《万历十五年》引发的学术方法之思[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2):205.

[5]朱晓鸣,易承志.历史的逻辑与《万历十五年》——兼论其中的某些疏漏[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02):101-104.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贾晓雅.历史通俗语境下的《万历十五年》书写策略

[3]徐勇.儒家伦理道德的悖论——对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思考

[4]出自《易经》,《易经》即《周易》,春秋时期传,统经典之一。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