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浅析教育的不公平

作者:陈婉倩
主要内容     

浅析教育的不公平

陈婉倩

摘要: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教育的公平与否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是否公平合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我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下,教育需要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实现公平,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本文旨在通过阐述我国教育不公平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等方面引起更多人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深思,激发更多人投入到去实现教育公平事业的情怀。

关键词:教育不公平;教育不公平现状;原因;对策

教育事关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而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视在情理之中。当代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人人都能实现受教育权,这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要求,即教育起点的公平;二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即同一水平或同一待遇)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即受教育过程的公平;三是受教育者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是相等的或基本相等的,即教育结果公平。

而我国在这三个方面似乎都不太尽如人意。

一、我国教育不公平现状

我国的教育存在着几大不公平,即地区和城乡差距;义务教育以县为主、一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就近入学、高考录取制度、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衡;制度设计偏颇等,下文将从细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的表现

教育起点不公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权利的公平;二是教育机会公平。

1.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教育起点不公平。这就包括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中东西部之间的教育不公平。但主要的问题还是纵向(城乡)不公平,而非横向(各省之间)的不公平,因为各省之间的竞争就好似GDP的比拼,实现其公平相当有难度,所以一省内的城乡教育资源不公平应该首先得到解决。

2.非义务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存在入学机会上的不公平。比如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虽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但实际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按照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以及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原则。许多城市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同类高校的录取线往往要比其他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低80~100分,近年来各省市高校录取线的差距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外还有高考加分的举措也给权势家庭带来了便利,本来其初衷是为了纠正高考选拔“一刀切”的偏差,帮助弱势的学生高校,同时也是为了不拘一格的人才,但随着制定具体加分政策权力的下放,各种花样百出不奇,令人大失所望。

3.经济收入不同的家庭教育起点不公平。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现状下,受教育的机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家庭情况还算可以的家庭,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报名各种补习班,学生之间的差距也逐渐拉开。教育的公平竞争本应该是基于学生智力、能力的竞争,但在市场化的冲击下,在很多地方已经演变为家庭经济收入的竞争。

4.不同的受教育者教育起点不公平。很多人为了给家庭带来更好的物质条件,不得不背井离乡,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随迁儿童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在当前管理制度下,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子弟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有很大差别。农业户口子弟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弟不仅不能享受城市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相关待遇,而且连基本的义务教育都无法保证。当今背景下,在有些地区如果家长想要孩子进入好一点的学校,就只有两个途径,其一靠运气摇号选取学校,其二,孩子的成绩是数一数二,就算是走不正当途径,对孩子成绩的要求也不低。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通过特权进入中小学重点学校、大学或成为研究生,领导干部利用公款读博士,高考中出现的保送生作弊案等行为,这些都是身份差异所带来的教育起点不公平不禁令人叹为观止。

5.男女教育起点不公平。这一点在边远贫困地区尤为体现,因为很多边远贫困地区还秉承着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故而在男孩女孩的教育问题上有所偏差,这种思想问题上的偏差较难矫正。

(二)教育过程(条件)不公平的表现

美国的柯尔曼(J.S.Coleman)在其1968年发表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一文中,对受教育过程公平的具体内容作了阐述。他指出,受教育过程公平包含政府和社区向学校投入的各种资源:即每学生单位成本、学校设备、图书馆及师资素质等,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正式、非正式评价,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等。国内关于教育公平的主要关注点仍然集中在起点公平,而对于受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关注较少。我国教育不公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条件过于悬殊。我国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占有的各种教育资源相当不公平,在受教育条件上相差悬殊。主要体现在校舍条件不公平、教学资源配置不公平、师资力量不公平三个方面。缩小范围来看,从区和乡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学校的占地面积还是所处环境,无论是老师的能力还是设置配备,区学校的都远远超过乡学校,似乎总有那种将好的配置放在条件本就优越地方的趋势,结果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

2.学生参与及发展的机会不公平。教育歧视主要与学生的考分、性别、家庭出身、社会经济地位、生理条件等劣势有关。目前校园内既存在显性歧视也存在隐形歧视,显性歧视表现为:不尊重学生,对学生漠视不管,使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被边缘化;隐性歧视表现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潜能被忽视,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方法不适应他们的特殊需要,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缺乏相应而有效的制度和办法等。而歧视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学校歧视。例如,为了升学率,一些学校按考试成绩分快慢班(或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学校安排任课教师优先考虑快班。同时学校在其他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是快班优先。二是教师歧视。例如,一些老师将课堂资源、内容和进度、注意力以及各种机数“好学生”倾斜,而“差学生”则被忽视或限制,其表现机会、受老师关注程度、性格、志趣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经常受到不公正对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差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教育结果不公平的表现

1.不同地区间教育质量相差较大。

2.女生的学业成功机会较少。

3.背景不同的学生教育结果不平等。

二、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一)公共教育政策的精英价值取向。学校在追求升学率这种效率至上的原则时,就已经忽略了教育中的不公平。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三)教育内容上的“城市取向”。

(四)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自古就有阶层教育的思想,因而有些家庭的拥有的教育机会、资源等方面远远碾压普通家庭。另一方面,还遗留男女不等的古董思想,造成男女教育的失衡。

三、解决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的对策

造成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既有社会制度和结构层面上的外部原因,也有家庭或个人层面上的内部原因,因而解决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切入。

宏观层面,增加教育方面投资,提高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微观角度,提高教师待遇,增强师资力量;在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中引入人类学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加以考虑,做好监督工作。

四、结语

针对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某些方面的改变是个长期渐变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比如文化层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和思维方面,那么我们可以先从可行性的角度来做出调整。比如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经费保障、硬件的投入、师资配置、校长的流动等方面。期望未来的教育会是更加相对公平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祝乃娟.关注教育的“纵向不公平”[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02)

[2]姜利琼.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第35期

[3]袁同凯,胡松园.我国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现象及原因与对策研究[N].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第31卷第3期

[4]罗嘉懿,刘泮.浅析教育集中化与教育不公平的相互关系[J].黑龙江教育,2017,Z2期

[5]沈有禄.教育机会分配不公平:问题和阻力是什么?如何更公平?[J]教育学术月刊,2017,第9期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