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浪潮里不灭的泡沫

作者:许梦如
主要内容     

—论郁达夫所坚持的五四精神

摘要

郁达夫作为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一个极其渴望自由、独立的中国青年,在那个都像鲁迅靠齐的描写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被迫害不同,郁达夫的作品则体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下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更可以体现五四运动下郁达夫深切的渴望。

关键字:郁达夫;五四时代;沉沦;零余者;自由。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坐上了去日本留学的船,他在哥哥的建议下学医,然后在转为经济学,而这些都不是郁达夫所真正喜欢的,他向往的是文学,是西洋小说。在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后,整个日本呈现的是全盘西化,脱亚入欧的政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输入,他的思想开始受到卢梭、王尔德、以及‘私小说’等的影响,这些都成为他写作风格最重要的因素。

在日本受到二手西方文化的同时,他同样也受到了不可避免的歧视,日本学生骂他支那人,他极其平静的只说出四个字‘这是常事’,不知道在这平静的之下是怎样的暴怒与无奈。在日本留学十年,他写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他以主人公心性心理。性苦闷作为突破口,从一个侧面反应整一个五四时代,折射出了在五四时代里中国广大知识青年的真实风貌,他们作为新一辈,对于到来的五四运动投入极大的热情和抱负,认为这还是个让祖国翻身的最佳时期,即使这样的想法在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中扎根,却仍旧避免不了国人所受的歧视与屈辱,也仍旧拔不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那时候,他无力,消沉,悲观,在作品里反抗,抒发自我,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五四运动在文学上的促生新意义是自我的发现”。而的确他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私文化,他敢于剖开自己,展现真正的自己,因此我们总能在他的作品中感到率真与坦诚,并且你都能在里面发现自己的影子。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抗击这可怕的世界。

五四退潮后,“零余者”大量出现,他们‘袋里无钱,心里多恨’,愤慨,痛苦,失意。于是现实社会给郁达夫提供了内容上的依据,在此期间他写了《零余者》,以及象征囚牢的《茑萝集》,对五四后广大中国青年进行了细致入深的描写。

1922年,郁达夫与郭沫若等人回国创办了“创造社”,他们主张尊重天才,主张自我表现,走浪漫主义唯美的路线,致力于中国青年的文学,但郁达夫坚持五四精神而与创造社成员发生分歧,并且当时处于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郁达夫烦闷,于1927年脱离创造社,不久,又在鲁迅的介绍之下,进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然而,左联强调宣传,与郁达夫强调文学里的艺术发生矛盾,并多次不参与会议被左联开除,郁达夫只说一句‘我是作家,不是战士’总结他在左联的经历。鲁迅也写文说‘在达夫的脸上看不到那张创造的嘴脸’,郁达夫总是那样一个天真、浪漫的、用情感支配行动的作家。

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在一点他做到了极致,他从个人角度出发,看到整个中国青年,又从中国青年看到整个中国,他在《还乡记》写到“金钱势力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成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切要问题”他从‘穷’和‘性’两个角度写中国青年,写反抗,写对封建禁欲主义思想的强烈抵制,郁达夫的巧妙就在于他能够借助‘五四’反封建势力和余力,一反传统所谓伦理道德,勇敢的直接以自身来尝试,体验。他尊重人的性意识的觉醒‘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他一直都在努力着,努力去实现五四精神。

在五四这个思想大解放时期,不管在什么时候,郁达夫总坚持五四精神,一直想要中国人做到真正的独立自由,就像《沉沦》里的主人公最后跳海自尽说的一样,希望祖国快点强起来,让儿女不在受到迫害,这呼声中充满了爱与恨,这所有都倾吐给了祖国。这是郁达夫的祖国情节。

无论后世人怎样去分析郁达夫这个人而或是他的作品,我们都能看到他永远不变的五四精神,永远的真正的文人。

参考文献《沉沦》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