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洛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这句教科书式的描述称为评价这本书的标准答案。然而我反对,强烈反对。
开篇以“申冤在我,我必报应”为题词,便奠定了全书慈悲的基调。悲天悯人的视角让人无法苛责书中任何一个人物,他们仿佛都是充满活力的新鲜个体。因此在这本书的几个重大章节处,我仿佛从他们的言谈中听到了几个道理。“真实热情可敬可爱,但对于满足自我和他人的诉求总是不必要的”“幸福不能只靠欲望的满足”“同自我的对话是有必要的,可能毫无意义,但依然是有必要的”。联系托翁的生平经历,阅众生万象后依然能保持对人类纯洁的爱,他是神。
如果把安娜对爱情的追求视为一种“可耻的欲望”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她承受的世俗偏见(现代社会对于出轨的偏见可是不能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比较的),冷眼旁观,这种承受力的伟大足以抵消“可耻”。更何况,人类在社会产生那天开始就在为男女平等,婚恋自由而奋斗,这在本质上就不是可耻的。
安娜最悲剧的一点在于,在她抛弃了世俗,以为自己可以迎接真正拥有爱情的结合时,
她的世界里仅剩的弗洛斯基,她的唯一,却不能给她如愿的生活。弗洛斯基的自私让她觉得自己的不顾一切遭到了践踏,支撑她信念的爱情崩塌了,她的世界一整个的崩塌了,她无法面对看似“自己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场面。只能选择卧轨自杀,这是愤怒,是绝望,也是最后的解脱。不然你看,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故事都成为了抵抗反叛的典范,只有孤独的安娜,孑然一身。
可其他人,也没有任何值得抨击的地方。我们很难去定义,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社会有约定俗成的法则,可在那之前呢?回归到本源,怀着怜悯的心去看待这其中的每个人,错的,只是这个我们强制构建的理想世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