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性
昨天去听了谢谦教授的讲座,讲座以“大学之道在照亮人性的光辉”为主题。
教授以他自己和毛院长为开篇,用他们作为恢复高考第一届的学生,他自己的个人履历来引出文化自信。并分别论述“文革五十周年反思”、“批林批孔与文革后遗症”“孔子在现代中国的尴尬处境”“阶级斗争、批判封建资本主义修正仇恨教育”等表达出我们现在是“喝狼奶长大的一代”。至此,我不经疑惑,喝狼奶,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明明是喝母乳长大的,难道说我们是狼,我们的妈妈是狼吗?还是说我们现在的人有的是狼性,而不是人性?
而对于我心中所想,教授在接下来的讲座中也就讲到了人性的问题。人性之善恶,到底是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也”?而从教授的话里,我能感受到他是比较支持人性本善的,因为他说到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最单纯的,对世界都充满了好奇,也就让孩子成了最好骗的。所以,人为什么会变坏,是外部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家庭教育造成的。以此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说我们是喝狼奶长大的一代,由于家里长辈都是处在批林批孔的时代,深受文革的影响,以此之后的父母辈和我们这一辈都潜移默化受着仇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我觉得这是对人性深刻的剖析,也让我颇有感慨。
因此,我不禁想探讨一下生活中,不同的环境所培养出的人性。由于人性是个比较广义的词,而在我看来,人的性格,某些秉性是可以归为人性的。“人之初,性本善”,当一个婴儿出生,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的是好奇。因此在三到七岁的阶段,大多是有样学样。以前外婆家的邻居家孩子就是这样,那孩子的父亲和爷爷都喜欢爆粗口,在那孩子三岁时我见他,他特别乖巧,说话也很礼貌“谢谢、对不起”都挂在嘴边,虽然他不能正确理解那个意思,但这种礼貌思维却很容易养成,彼时是他妈妈在管教他;过了两年,我再遇到他时,他成为了那种暴力倾向小孩,凡事能动手绝不动口,不能动手就开骂,彼时,是他爷爷在管教他。这件事发生在多年前,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察觉这一变化时的震惊,我意识到,家庭教育真的尤其重要。所以,人性本善,需要好好引导。
但是,人性的自私,却是我见得最多的。每次看到小侄女买了吃的,还没到家,就在小区里遇到小朋友,不管认不认识都会主动分享,并且把吃剩了的垃圾扔进垃圾桶,我就在反省我自己,身为一个受教育这么多年的人是否做到过这般。最终我会发现我愿意主动分享的人只占少数,对有些人真的做不到主动分享,诚心大方。但我又很矛盾,一个人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有内涵,应该是有宽广的胸怀,对世界充满善意,不应该在意物质的东西。可能是那些个有些人没达到我心中预期的准则,因此我始终难以对他们抱以大方。母亲常说,“人是相互的,如果他人都不对你这样,你也没必要对他这样。别人对你好,你应该记在心里,并加倍的对别人好。”可是,并不是别人对我不好,只是有些人真的自私,那是一种潜意识行为,跟他对待我怎样毫无关系。然后,我再以他们待我的方式待他们,那我自己不也会渐渐地被同化,变得自私吗?
写到这里,再次感叹人性之复杂。人心就像迷宫,一旦我有心去找出路,就快走不出来了。这也就不禁想到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教授说,这里的欲指的是非本分的物欲。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谁又能真正的做到呢?有房有车有钻戒都成为男女结婚的基本条件之一了,还能说做到了无欲吗?就算现在的年轻人想裸婚过不被物质束缚的生活,但终究是不现实的,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之喜怒哀乐都离不开物质。所以与其苦苦追寻那无欲无求的生活,还不如在自己的心里留一片净土,在适当的时候剖析一下自己的内心。一定不要让自己有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性格、那种行为。
人性很难说,下定论更是难上加难,也因为生活中见过太多见不惯的事,谈及人性总有源源不断的话想要倾吐。但我始终不知道怎样的人性才能达到最佳境界,只能多反省一下自己,警惕自己不要被恶习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