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媒受众心理分析社会问题
153010276李茂洁
一、摘要
21世纪以来,中国食品安全多次出现问题,伴随着的一系列社会危机事件及政府面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态度与措施引起公众的抵触心理,公众对于社会问题及危机事件产生的心里恐慌、心理麻木让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将通过传媒受众的心理来分析公众面对社会问题的表现以及府态度对受众的影响。
二、关键词
受众心理食品安全社会问题政府措施
三、正文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俗话也说“民以食为天”,人的生活的基本需要衣食住行中“食”也是最基本的问题。由此可见“食”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需要,也是全人类必需的生活基础。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所食用的大米、猪肉、食用油、零食,都开始出现质量问题,“黑暗”的转基因技术、中毒性的瘦肉精、重复使用的潲水油,每一次问题的出现都在说明我们赖以生存的食品逐渐“出卖”了我们,食品安全已成为大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
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无法忘却的食品安全问题代表事件之一。事故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此次事件直接导致中国食品安全受到全世界人民和组织的质疑,许多婴儿父母对大陆奶粉失去信心并改用母乳代替奶粉或购买非大陆产奶粉,全国与牛奶有关的奶制品纷纷被下架和停产,海外国家也停止进口中国产奶粉……
21世纪的中国经济愈来愈发达,然而人民的精神文化发展速度跟不上高速前进的生产力水平,在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与食品安全问题同等严重的其他社会现象和问题层出不穷。2017年8月31日晚上八点,一条消息刷爆网络:榆林市一产妇分娩前跳楼身亡。事件经过是该产妇即将顺产分娩,但因忍受不了疼痛多次向家属要求进行剖腹产,然而该请求却遭到了拒绝,最后选择跳楼自杀,抢救无效死亡。新闻一出,大众纷纷对此感到痛惜并强烈谴责孕妇家属冷血、不人道。而后来家属却声明拒绝剖腹产要求的不是他们而是医院方。双方各执一词,舆论也逐渐分为三派:支持医院、支持家属、坐等结果。
虽然到现在该事件也没有具体结果,但在事件开始之初,各大媒体就已经进行了议程设置,通过他们给出的事件信息,大众对事情经过有了初步了解,并在媒体的引导下有了自己的也是和多数人相同的判断,认定事件责任应有家属承担。医院放出了手术室外的监控录像力证清白,也稀释了大众对事故责任的迫切追究,从而将大众视线转移到孕妇生前的痛苦、心理以及与家属的关系上。而在家属发表了声明后大众又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指责医院并质疑医院的人员以及安全措施。
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媒体通常是第一批对事情作出反应的群体,是发起人;接收到信息的大众是第二批,是接收者;而最后一批则是事态达到最严重程度时再出面的政府,是行动者。人们通常都会责怪政府不作为,反应慢,要被逼一把才会有所行动,并且效率不高,处理结果也不尽人意。针对三聚氰胺事件,前期我国政府未对事情作出明确回应,对于少数人提出的希望政府部门组织流行病学专家协助明确原因没有作出答复,而是在新西兰政府介入后才严正对待此事。后期也是采取先软后硬的解决方法,涉事人员及时上缴问题奶粉便可以免于处罚。相比较之下,国外政府和企业对于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则严肃很多。2008年至2009年间,美国一家花生食品处理厂发生沙门氏菌污染,造成9名消费者死亡,至少714人患病。这一污染事件引发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食品召回。2009年,涉事企业美国花生公司永久停止生产并申请破产保护。同时期的“毒鸡蛋”事件美国政府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出台了鸡蛋生产的相关规定。
在全民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能发声。受众心理是由一定社会环境决定的,传媒环境是影响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众在面对社会问题是渴望了解社会,希望传媒充分发挥其监测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对于新闻媒介的“问题”曝光于剖析形成逆反心理,对社会状况感到担忧,对于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抱有怀疑态度。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问题、医闹现象以及虐童事件让大众对社会产生了心理恐慌,对同类事件感到麻木,对政府也产生了不信任感和逆反心理。
四、总结
客观来说,任何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只是存在的数量、范围和发展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也不同,从某种意义上看,社会问题发展态势可以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能力。受众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方式,也有理性或非理性的情感,传媒服务于政府,政府服务于人民,因此,传媒在发表意见的同时要完整清楚地表达政府的意图,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并正确引导受众心理和思想,以培养大众思辨能力,增加大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力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