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图书馆没有借到《创意的构想》这本书,据说已经绝版了,所幸现在网络发达,让我还能如愿读到这本书。创意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又应该怎样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呢?创意就是创造想法,创新意识。《创意的构想》这本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构思卓越创意的技巧,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被先见之见局限住的人,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不能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大前研一在“大胆质疑先入之见”中这样写道。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女孩扶起摔倒的老人,并将其送到医院,老人说是女孩撞了他,要求赔偿巨额医药费,女孩否认,拒绝赔偿,周围的人开始指指点点,他们都认为是女孩撞了老人,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先入为主地将老人划为弱势群体,而认为不诚实、奸诈是年轻人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是坏人变老了,他们开始倚老卖老,故意讹钱。其实,在构思创意的时候也是这样,先入之见会束缚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只停留在表面,而看不到本质,这样就不会有好的创意产生。所以,要训练自己的思维,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受先入之见的影响,努力寻找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达到构思卓越创意的目的。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在带来诸多危害的同时,其实也带来了机遇。大前研一在书中提到“电视台的资源由自己的门户网站垄断,这种情况在咨询界叫做‘信息的垂直整合’”,但在实际运营门户网站时,这种做法却并不值得推崇,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垂直整合成功的IT企业。此外,大前研一还提到,要从网络开始思考,也就是说,在现有的网络中,如果存在对消费者而言不方便的地方,这就意味着有机会。比如,消费者并不看好“信息的垂直整合”,他们更倾向于“中立无所属”的网站,这样就给了其他人机会,他们可以建立这样的网站,来获得比垄断资源的门户网站更好的信誉。我认为,大前研一其实想告诉我们,凡事多思考,可以利用别人的不便来为构思创意提供一个思路,这就是机会,而成功往往属于那些勤于思考又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优秀不够,你是否无可替代。”实践证明,这个道理在各行各业都是正确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成就也会是非凡的。这句话在《创意的构想》中就是“创造别人无可替代的产品”,正如Windows和苹果的电脑操作系统,以及淘宝网站,迄今为止,无人超越,无可替代。所以我们在有了好的创意之后,还要思考这个创意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到无可替代,是拥有顶尖的设备还是最新的技术?我们必须面面俱到,甚至更好,否则再好的创意也不会获得成功。在构思创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或许当你看到某个失败的创意时,会由此得到启示,想出一个绝妙的创意。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前研一也曾提到“回顾历史是拓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当你没有任何思路来构思创意的时候,那么不妨翻看翻看历史,给自己贫瘠的思想土壤增加一些营养。“站在对手的立场上思考”,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只有在不断的竞争中,才有可能使自己得到提升。不论是在商业还是人际交往上,这一观点都非常实用。在商业上,我们可以揣测对手的想法,凡事先人一步,或者优人一等,使自己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总之,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其实,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将心比心》,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学会换位思考也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很多时候,灵感来自一个瞬间。展开讨论是书中提到的最后一点。这一点也就是说要和众人进行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新奇的想法不断涌出,演讲、说服他人的能力不断提升。讨论中,一个卓越的创意逐渐浮出水面。构思一个卓越的创意绝非易事,需要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的天马行空。21世纪,我们的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不是批量生产循规蹈矩的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