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我相信这是很多人都了解的知识,但是我也相信很多人应该也跟小时候的我一样,欣赏不来红楼梦的美。正如开篇作者所写的那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史。”而我只是一名普通读者,初见红楼梦,只觉难以接受,年龄略增长后,再次品读它,似乎稍能领略其美学,等到自己有了较完整的思想与价值观时,再次捧起它,已经能懂得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耐着性子读完整部著作后,只觉沧海桑田,浮生若梦。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窄。只能感叹世事兴衰更替,变化无常,唯等闲视之。
说起《红楼梦》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人名的隐喻,例如甄士隐,这个名字曹雪芹在《红楼梦》一开始就告诉你了,说“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去”,甄士隐就是“真事隐”,此最主要的不是为了艺术考虑,也没所写那么玄虚,而是为了迷惑统治阶层,避开政治风险,实是曹雪芹不得已的苦衷,便与那句“假做真时真亦假”相合,也是“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的细节体现。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和空空道人,这三个仙人之名很容易理解,套用书中话:“那红尘中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三个名字流露出浓厚的虚无色彩。娇杏,即“侥幸”,这个名字要对比来看,娇杏本来是甄士隐的一个女婢,因为偶然瞥了一眼贾雨村,被贾雨村记住,后贾雨村发达了,便娶了娇杏,后来娇杏成了正式夫人,而最初娇杏伺候的小姐香菱,被拐卖后,身世凄凉,沦落为奴妾,惨死在薛家。世事无定,旦夕祸福,娇杏真的是“侥幸”,正是“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红楼梦》里太多这样的隐喻,实在难以一一叙述,只有自己去品读后才能明白其中深意。
《红楼梦》里还有让我特别喜欢的部分就是它的伏笔艺术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说的就是《红楼梦》吧,例如王熙凤的悲剧和巧姐的幸运,王熙凤是一个很反转的角色。她由一开始的威风八面,到后来的反算了卿卿性命,是很让人唏嘘感叹的。那么,王熙凤的悲剧在来临之前有没有暗示呢?我觉得是有的,首先我觉得贾府的人对她昵称“破落户”就是一种暗示。王熙凤最后的悲剧很可能是超过贾府里面的大多数人的。她的丈夫将自己休掉,她的女儿被卖到妓院,她的尊严被无情践踏。这不是真正落魄到了极致吗?看看,“破落”颠倒过来不就是落魄吗?当然,伏笔还有,因果循环,人做的事情总归都是有报应的。王熙凤曾经发狠打了平儿,李纨为平儿抱不平,说“你俩应该换个个儿才是。”这就预示着王熙凤被休的经历。当然,王熙凤也不是一无是处。王熙凤对刘姥姥好,结果,刘姥姥知恩图报,拯救了巧姐。刘姥姥曾经说巧姐可以遇难呈祥,逢凶化吉。这方面暗示了巧姐一定会遭难,但同时也说明巧姐苦难只是暂时的。她会巧遇恩人。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福报都是来源于我们的善行。还有“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当中,很多人都抽了花签。有的花签就是对于人物命运的暗示。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人。第一个就是探春,探春的结局是远嫁,而且探春是政治牺牲品。探春抽到的花签上面写的是“日边红杏倚云栽”,这句诗原本说的是考科举高中的状态。当然,探春不需要考科举,考科举是男人做的事情。探春说不该行这个令。而有人当时就开玩笑说“我们家已经有了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其实,这句玩笑话到后来却成了事实。探春远嫁也一定是嫁给他国的贵族,是做王妃没错。但是探春就像是自己出的谜语的谜底一样,如风筝般飞到那遥远的异国他乡。探春远嫁的暗示很多,她自己的词中也写到“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第二个人是李纨,李纨这个人啊,最后是当了诰命夫人,她的儿子也算是比较争气。但是她并没有好命来享福,很有可能是兴奋过度致死。她的花签名是“竹篱茅舍自甘心”。这句话很值得玩味,“竹篱茅舍”当然是指“稻香村”。而“自甘心”,我估计是说在贾府彻底败落之后啊,李纨的命运不算太差。她是“如冰水好空相妒”,也就是所有人都成了“冰”了,她呢,却还是“水”。但是曹雪芹并没有替这个人感到庆幸,她是“自甘心”,她的幸福,没有人祝福,她的幸福对照着贾府的衰落显得那样“可耻”,而且很可能就是她和贾兰看着巧姐落入青楼见死不救。所以李纨啊,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她在最后,很可能表现出了一种人性的险恶。所以,她的判词也说“枉与他人作笑谈”。她的曲子也是说“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第三个人是麝月,麝月的花签名是“开到荼靡花事了”,荼蘼花是花中最后凋谢的,等到荼蘼花凋谢了,春天也就结束了。所以,这句话也就是暗示麝月是最后留在宝玉身边的。宝玉身边诸芳流散,只有麝月陪伴在宝玉身边,给予贾宝玉最后的安慰。当然,这些伏笔在《红楼梦》众多的伏笔当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有些也只是我的猜测和某些红学家的推断。
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个《哈莫雷特》,而不同人读《红楼梦》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