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读书报告:唐诗杂论

作者:唐伍莉
主要内容     

一、序论(引言):《唐诗杂论》是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全书论述精辟,行文优美流畅,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引人入胜。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领略闻先生在唐诗领域的精彩创见,本次出版,增补了《陈子昂》、《唐诗要略》、《诗的唐朝》、《唐诗校读法列举》等数篇文字作为附录。另外,《闻一多先生说唐诗》是郑临川先生根据当年在西南联大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内容丰富,精义迭出,亦附录于书后。

(一)作者:闻一多出版时间:2013年6月第1版

(二)出版国家:中国

总体影响:《唐诗杂论》作为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任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先生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任然富有启迪。

二.本论

(一)内容:结构、目录:全文分为九章,另补录了两章附录

第一章、类书与诗

第二章、宫体诗的自赎

第三章、四杰

第四章、孟浩然

第五章、贾岛

第六章、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第七章、岑嘉州系年考证

第八章、杜甫

第九章、英译李太白诗

附录一、陈子昂

唐诗要略

诗的唐朝

唐诗校对法举例

附录二、闻一多先生说唐诗

(二)扩展(同类书的阅读):《诗境浅说》《中国八大诗人》《国学概论《经典常谈》《中国文化史》

(三)

1、学科理论: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传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2、学术理论:《唐诗杂论》在第一章写到“检讨的范围”是唐代开国后约略五十年,我们要谈的这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在第二章中,闻一多先生谈到那些堆砌华丽辞藻、无病呻吟的宫体诗在隋末唐初堕落到极处,至卢照邻、骆宾王出现则如袭来一阵暴风骤雨,令诗国气象为之一振;而到刘希夷又复变为宁静爽朗的黄昏:“在宫体诗的园地上,我们很侥幸地碰见了卢骆,可也很愿意能早点离开他们—为的是好和刘希夷会面。”他对卢照邻《长安古意》赞赏道:“这生龙活虎般腾跃的节奏,首先已够教人们大梦初醒而心花怒放了”,对宫体诗的“自赎”充满了肯定与期待。等说道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先生更是诗情勃发。在闻一多先生的感觉中,有限和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共同组成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闻一多先生的“宇宙意识”说为理解此诗提供了一个高远的平台。在闻一多先生与古人深沉对话中,我们仿佛听到历史遥远而低沉的呼唤。对人生与宇宙万物的哲学思考,永恒世界与有限人生的对比辩证,渐渐诞生了一种宏大的宇宙意识。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标志着唐诗这个新生儿已经从六朝宫体诗母体中顺产而出,初试啼声。闻一多先生在谈到孟浩然时,仿佛和孟夫子是多年相知老友。他对最负盛名的“微云谈河汉,疏雨滴梧桐”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报以一笑,却一语中的地指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那什么才是真的?“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孟浩然不是诗如其人,而是“人就是诗”。这句话简单而又准确,一下子就抓住了孟诗的本质特征。闻先生幽默地评论道:“得到了象,便可以忘言,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在写到李白与杜甫这盛唐时代两大天才人物的会面时,闻一多先生禁不住激动起来:“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端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读来丝毫没有矫情做作,字字都带着真实饱满的情感。

(四)评价:

1、他人评价:《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讲究诗歌,多所卓见。

2、个人评价:一般人说起唐诗多是褒扬,但是闻一多先生却是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评价了唐诗。对于唐朝宫体诗,闻一多先生是批评的,闻一多先生说:“那是一个以声律的发明与批评的勃兴为人所推重,但论到诗的本身,则为人所诟病的时期。”对于唐朝四杰,闻一多先生也不是很满意的,书中提到“‘四杰’这徽号,我们不能,也不想废弃,可是我承认我是抱着‘息事宁人’的苦衷来接受它的”。从这两点就可以窥探出闻一多先生与常人不一样的想法,就是这样独特的眼光,使后人能更全面的认识唐朝的诗文化。在写‘宫体诗的自赎’‘四杰’‘杜甫’等文章,也显示出闻一多先生对于诗歌不仅善于借助理性分析与归纳,而且对研究对象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新鲜而敏锐的感受能力。没有把鲜活的知识和学问做死,做成僵化的固态,而是带着一种人性化的情感和热情。把人、事、诗放在历史文化宏观大背景下加以观照的治学法门。

三、结论: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也是颇具盛名,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的,在《唐诗杂论》这本书里,对唐诗的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包括诗人,诗得形式,诗的发展等。

四、参考文献:《唐诗三百首》《古文字典》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