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无形的套,我要有形的灵魂。——题记
最近有个远房亲戚常常打电话来说,叫我过去看看她的女儿,和她聊聊天,谈谈心。我每次都婉拒。不是不想帮忙,不是没有热心肠,只是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与她女儿相处。她的女儿二十七岁,某国留学海龟,典型高材生一个,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如今待业在家,拒绝工作,消费奢侈,毫无愧疚。我不想评判一个成年人的所作所为,只是,嗯,我确实很生气。她和那种赖在家里吃白饭的人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我曾经试图弄清楚,是什么东西改变了一个人的三观,让她那样简单朴素的一个人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社会生活。又是什么让一个曾经对我说“好好努力回报父母”的人现在坐在她的房间里,用着父母的钱却不愿意踏出脚和父母讲一句话。刚开始我弄不明白。我受阿姨的托付,去她的家里和她聊天,劝她踏出房间。而当我还未开口,她已经噼里啪啦和我讲了一大堆高层工作管理要求巴拉巴拉诸如此类的我不懂的高端科文。当我问她以后想做什么她只是不断重复着她要学习要考试要考金融证。我说,那么以后呢。她说,到我有足够的能力把年薪提上去,就可以过想过的生活了。我说,什么是你想过的生活?她答,高层次,高水平,高标准。我问,那是什么样的生活?她说,浪漫的,幸福的生活。从和她聊天的过程中,我大概知道了她是哪种人。说一句话吧,精致的利己主义。这话儿都听过,但真见到像标本儿似的,这还是第一次,而这个人,居然还是以前我当做榜样,一直追随学习的人。她妈说,去一趟北京,回来就这样了。听说和那边儿的老板扯上关系,天天过上层社会奢华的日子,后来俩掰了,一个人孤零零回成都,变化就特别大,再也不出门。更不用说旅行和工作,连吃饭都是阿姨送到她房间。我妈跟我说,姐姐可能是从小受的教育就是那样儿,什么都要优秀的,最好的,一路上顺风顺水,什么也不缺,这一遇到挫折,自然就扛不住。我说,那总不能什么事儿都怪家长吧,自己也那么大的人了,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是是非非价值观念应该早就成熟了,三观我管不着,那个说不上对错,但赖在家里不出去独立生存,还心无愧疚,这样的人我真看不起。我就在想啊,遇到点事儿至于吗,社会是险恶,但你还没踏进去就放弃了,有这样儿的吗。
于是想起前不久看过的《一个人的好天气》,青山七惠二十四岁的时候写的。那个时候她也大学刚要毕业,结束学生生涯,预备踏入险恶的社会。她写着那一代年轻人的焦虑和逃避。知寿是一个高中刚毕业没考上大学的女孩,因当教师的母亲被分配去中国工作的原因需要去东京舅奶奶家住一段日子。于是,一个为了过日子而过日子的年轻女孩,一个古稀之年的女人,都是独身,在同一个屋檐下开始新的生活。知寿没什么朋友,又不想学习,只是找些工作做,有着一个可有可无的男朋友,在舅奶奶家里又毫无精彩可言,她的生活,开始变得清晰而孤独。这个时候该干些什么呢?知寿的目标是打工挣钱,存到一百万日元。春夏秋冬,故事就在这样不紧不慢的脚步下发展。舅奶奶吟子的家里一个房间贴满了猫的照片,吟子说那些都是“彻罗基”。什么是彻罗基呢?原来是以前同吟子一起生活过然后死去的猫咪。知寿知道,现在吟子家里的两只猫我会变成彻罗基。死去,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则。生命的短暂,让她敬畏。从一开始的对吟子态度的冷淡与无所谓,到后来慢慢变成平和的温馨。没有甜蜜和腻歪的感情,没有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剧情大扭转,吟子会离世或者知寿和吟子变得相亲相爱非常亲密。这就是小说最让我喜欢的地方。非常日常,非常真实。感情在书里已经没那么重要,只是被放在一个安安静静的角落。书里更着重的是去诉说,一个人的生活和两个人三个人更多人的生活没什么不同。快乐和欣喜都感受,悲伤难过也少不了。我开始明白姐姐的问题出于何处。恐惧。对社会的恐惧,对独立的恐惧,对离家的恐惧。因为一旦踏入社会,我们就真真正正的成了一个人。独立的个体。在大学,我们有朋友可以倾诉,有家人可以撒娇,而初入社会,人生地不熟,钱需要自己赚,任何事情需要自己处理。不能再像一个家里的孩子那样任性妄为。可是,不踏出第一步,怎么知道后面的路如何走呢?
就如青山七惠想在书中表达的意思。我们迟早会一个人生活,或者我们本来一直就是一个人。只是再没有能力独立的时候,我们的身边会有许多人陪伴。但当我们不得不走出圈子,来到大世界,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可能永远依赖谁,更不可能拥有长久的陪伴。看完这本书后是三月末,学校放清明节,我正处于压抑苦闷的状态,于是蓄谋一场出走。
在四月初,甘南的天纯净如雪。我在马场奔跑着,追赶有着黑白杂毛的小藏獒。世界一片雪白,我看见屋檐挂满了冰柱,一根根像出鞘的剑。后来,看见满天星,也看见绵延雪山。吃了一路的藏家餐,在凌晨的阳台喝冰啤酒。四月天的甘南夜晚只有几度,我喝着啤酒,冷的发抖,但心里是痛痛快快的高兴。记忆最深刻的是夜晚搭上往玛曲的车,一路放着摇滚,我们把天窗打开,头伸出去,在冷冽极速的风里像要爆炸似的裂开。那个时候我在想,这样的生活多好啊。出来多好啊。社会险恶,可我相信热血和善良。
在学校也常常一个人坐在操场,放着歌,弹吉他。也常常在图书馆三楼看期刊,一呆就是三四个小时。记得上期期末考试那段时间,周日出了大太阳,我在三楼的阳光里翻看马克罗布摄影作品的中国篇。看到中间,一个老人扶着海边的栏杆,风把她的头发吹得乱飞,可她脸上的表情坚定而愉悦,嘴角轻轻弯起。当我看到这张黑白照时,傍晚的夕阳露出最后一抹光,那光打在老人脸上,让她的表情更加明亮。当时的我,看着老人的脸,突然生出一种羡慕和敬仰。
她是有过怎样的经历,怎样的认知,才会活成如今潇洒且宽容的模样?我猜想,她也一定有过迷茫,有过扑面而来的孤独,有过一个人,甚至一直一个人的状态。而她坚定的表情是从何而来的?那种即使在乌云底下也能敞开笑颜,一个人面对着海风款款而立的样子,没有度过磨难和漫长岁月,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当时我突然明白,问题不在是否一个人,在是否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人。
一个人可以没有固定的群体,没有固定的后援队伍。可是他必须得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什么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件事,自己能通过经验积累下来的思考清晰地判别对错,以及控制情绪和欲望,这样的人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便想到上一学期自己的沉默寡言和郁郁寡欢,因为突然的离别,身边陪伴的人换了一群,所有的事物一变再变,让我觉得自己特别孤独特别憋屈,好像全世界就我一个人最可怜。那个时候的眼界和心态与现在完全不同。课少,闲时多,于是我没事儿就看书,周末一个人去学校附近走走,逛逛博物馆,看看绿草坪。就这样飞快度过一个学期。下学期的我,感觉突然不一样了。
直到现在,一个人去了很多地方,骑着小黄车看电影,自己创办公众号,写一些自我又真实的东西。我不再渴求另一个人,来拯救自己,让自己融入巨大的真实世界。我想我已经融入了。因为,一个人的世界有多大,全看你如何去行走。你的思想和脚步,是使你的世界变大的最好途径。阅读,以及行走,我想会是我最孜孜不倦的事。最近一哥们儿失恋了,反复安慰没有用,照样不疯魔不成活,最后我实在说不出好话,骂他,你的世界就只剩下一个女人了吗?你真可怜。井底之蛙,完全看不到这个世界多精彩,你有多狭隘。你他妈还算个男人吗?!我骂了他特别久,最后他来了一句,谢谢你骂我,很久没有人骂过我了。你说的对,我因为她,忽略了家人忽略朋友忽略所有,除了她的所有。不值得。我说,你知道就好,谁没失过恋?自己度过一段难受的日子,这是对自己好。以后你遇到什么事儿,就没那么要死要活了。就像一首歌唱的,“原来过的很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如能忘掉渴望,岁月长,衣裳薄。”最后摘抄一段我特别喜欢的书里的话。“可能的话,我还是愿意永远这么年轻,不经受世事磨难,静静地生活下去,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自认为自己是有受苦的精神准备的。我想做一个像样的人,度过一个像样的人生;想尽量锻炼自己的肌肤,成为一个能够经受任何磨难的人。”
准备好了吗?世界之大,一个人去胡吃海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