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用传播学分析热点

作者:唐伍莉
主要内容     

如果提起一句成为热点的话,我脑海里印象深刻的是当初风靡一时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也入选了2015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这个热点的出现是因为一位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女心理老师在任职11年之后,想要辞职而写的。这件事一再网络上出现,就句话就立马火了,网友还借此调侃:上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下联:钱包那么小,你哪儿都去不了;横批:好好上班。而从传播学角度来讲这句话为什么会成为热点出现呢?这其实就体现了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化的媒介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微博作为先进的传播技术,将这一句话传播给了玩微博的人,而现今社会玩微博的人已经是绝大部分了,所以受众广,这句话又十分幽默,传达了人们对长年工作或学习,无法实现内心愿望的小抱怨与小自嘲。这句话也十分简洁易记,方便传播。

如果是提起一件成为热点的事,我就会想起2011年3月的抢盐事件,2011年3月受日本核电站爆炸引发的“核泄漏”恐慌在全国蔓延,在绍兴,宁波,福州等浙江沿海城市开始出现抢盐潮,不少居民纷纷奔走各大超市抢购盐以备战日本核辐射污染。出现抢盐潮原因有二:一是传言吃碘盐可放辐射,二是谣传核泄漏污染了海盐。从传播学来看,这属于集合行为中的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而“吃碘盐可以防辐射”流言会成为热点,也是因为在集合行为中,人们不比为信息的正确性或准确性负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流言内容进行改造和变形,这就是流言信息的变形。而流言中也伴随着大量的谣言,在集合行为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他们往往会利用人群的亢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热定的目的。这就使得这件事愈演愈烈,成为社会热点。

热点的出现也有把关人理论的体现,很多时候,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媒介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这就像前不久的“江歌案”,因为多数的媒体都是报道刘鑫的道德败坏,使受众一致讨伐刘鑫,在网络上此事成为热点话题,那些媒介作为把关人没有选择集中报道陈世峰的罪行,却是一起将镜头对向了刘鑫,因为媒体觉得刘鑫在闺蜜被刺杀时不出面帮忙,且杀人犯还是其前男友这话题更加引人注目,为了自家媒体的利益,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此事,这事也在成为一时的热点,而受众在面对这种热点时,体现“议程设置”理论,媒介报道什么,受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受众就越关心什么。在我看来,很多热点,其实都是媒介主导受众关注,以此来制造社会的中心议程并左右社会舆论的形成。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