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览全书,本书的突出特点是对作品本身和非主流文学的重视。虽然大体有国家权力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学正统理论、知识分子的五四传统与民间艺术形态的多重格局,而这三种力量各自在不同时候有不同表现,但在文学表现力上,民间文学总是隐秘而影响范围有限。当作者提到关键词是“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等名词时,本身就将写作重点放在民间。虽然选择性地背离了主流文学思潮,也在整体架构中因为全方面而丧失的系统性,但这不是为文学体裁的创新,并且作品的地下气息反而更接近于文学的个体价值。
纵观全书,第一阶段更多的是政治特色;颂歌与民间反思的(1949-1965),和阶级斗争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扭曲的文革时期文学(1966-1976)。第二阶段更多是抒发个人情感;解放和创新的文学(1977-1989),无共名碎片化的文学(1990-1999)。
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社会正统思想就转向了革命文学,社会主义文学与平民文学。在这段革命文学时期,社会背景对作者心态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赞歌,本书还有鲜为人知的谨慎的创作形态与隐形创作,在英雄主义的大环境下潜藏着的“五四”启蒙精神与理性色彩。而后展现了民间文化的多种形态,战争题材小说,现代历史为背景的文学创作,在短暂的双百方针刺激后,文化界面对新的压抑而引起的个人反思与苦恼。有些转向历史题材再创作,有些展现有些是讽刺,抑或于放浪山水。然而,另类文学诞生了,就如同沈从文作品在现代小说中的标新立异,多民族文学与民间艺术魅力成为这个时代一股“清流”。越过文革,磨难后的立场反思,经历反思,理想主义的反思与新一代的觉悟与承担。人道主义,民间理想主义与女性的崛起感应着个人情感的表达。故此,改革开放后,文化新的繁荣。既有人民公仆类,市井、小人物类,民族风情新发扬。西方现代主义的新思潮,新朦胧诗派,舞台剧、小说的现代化创作等。民间寻根类与写实类的创作,无不反映底层对日常生活状态、历史战争、家国田地的审视情感。还一度出现打破统一世界与文学图像,充满个性与主观感的先锋文学体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新的文学形态产生,其中就有歌词《一无所有》,商业写作与电影剧本。无不预示着90年代的文学将更多元化,但也更加“无名”。个人立场,女性,中外融合,民间理想主义等更复杂的文学形态是当代的新特色。
因为角度偏向于民间,因此对人性的观察也会更加细腻化。抛开文学“史”的立场,全书的历史更多的是背景,而以个人思想取向与民间历史观为主导的新的文学整合模式也在树立。从作者写作的初衷看,他很完美的起到了从自己的想法诠释文学史的目的,也发掘了民间文学创作的生命力。
汉教马伟雄1630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