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以思
“道”究竟是什么?今人泛指思想体系、规律目的等。故此,无论用什么方式读书,书的内涵是不变的。文章的思想性是文学作品得以永恒的根本,真正伟大的作品能够经历时间的洗礼,难道还怕它扛不住新媒体的冲击吗?
真正拉开书籍与电子工具的阅读体验的差距恰恰在思想体系连贯性上。“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反映民族风貌、展现时代思潮,既是社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也持续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象。
因为书籍固有的传播速度慢,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及阅读成本相对于电子读物较高,因此。在选择书籍上,无论编者,出版社及读者,大家对于书籍品质有着较高的追求。而电子图书写作构思时间少,上线成本低及传播成本低,造成了电子图书总体质量不高。
形以辞藻之糜者,望之美然,所言无物;形以文字之涩者,阅之惶然,所载匮道。所谓文采,并非专指辞藻堆砌,而是用优美的文字准确的把理说清、把事言明,情景并融而已。好的文章,无论篇幅长短,一定中心突出,材料充实。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不过,可能有人会问:经典载入电子图书后,不是提高了选材的质量?经典是需要细细品尝的,在电子时代,普遍流行短,快速的阅读方式,经典只会被碎片化处理。如此,如何能构建关于经典的总体印象,形成思考体系的总体跃升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它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体验,也提供思考和情感体验的成果。有价值的文章应该具有深度启发人的意义与价值,具有穿越时代的永恒的思考与情感体验。朱自清的《背影》读起来并不如《荷塘月色》优美,但其艺术性丝毫不亚于后者,何哉?论文采大仲马未必逊色于巴尔扎克,但巴尔扎克的文学地位要远高于大仲马,不正是因为其作品的思想性使然吗?艺术性、思想性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而言,二者皆不可缺,而思想性则是文学作品得以永恒的根本。
文字阅读把人引向对话,平等的对话,就像穿越历史的伟人在面前对话,他在一步一步的培养你的思考,形成你自己的思维体系。而电子图书就存在不能长时间吸引你的注意力,深度思考的弱点。无可否认,电子媒介极大方便了信息的传输,便利了信息的普及。但在一定程度上,现代人思维混乱,讲话没头绪的问题也有它的一份“功劳”。
所以,在训练思考的能力,培养阅读习惯上,我不太提倡电子阅读。莫不如安安静静的在图书馆中,比划着自己的世界。无论写文章还是说话,其中蕴含的“道”才是表达的基础与根本。阅文以思,行文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