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关于历史,中国有3000多年的修史传统。但对于文学性与通俗性而言,《万历十五年》(以下简称《万》)是一部超越历史原始记载的,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史学著作。表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万》的叙事手法不拘一格,不拘于以传统的时间顺序重述事件,而在整体的“大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到学术研究的思想性,揭露了明朝中期,社会体系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用治学的观念来治史的新颖手法,值得我们关注。
本论:
(一)对《万历十五年》进行简要概括与分析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对后人启发良多。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这平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然是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黄仁宇通过万历十五年前后几个典型人物的命运,告诉了我们,明朝错过改革机会的原因,不是皇帝怠政懒散昏庸无道,不是首辅无德无能,不是官员腐败懦弱,更不是将军守土无方。而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国之精神,这种将儒学走向僵化的制度本身,以及僵化的儒学培养下的官僚体系,扼杀了改革的可能性。这种单纯以意识形态来约束子民,用道德代替法律的制度,不但将帝国拽入了深渊,还使16世纪末,万历时期的每一个改革者,不是身败名裂就是壮志未酬。
黄仁宇写的不是“巧合”而是“必然”,恰恰是揭示了暗藏在帝国之下的暗流涌动与危机四伏。
(二)理论与方法
1.运用细读法,对文章总体脉络有个印象。
2.运用比较法,将《万》与《明史-神宗本纪》、《明朝那些事儿》、《万历传》综合阅读,结合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进行了对比分析。
(三)关于文学性叙事的讨论
关于《万》的文学性叙事手法,它特别接近后结构主义叙事学所定义的史学性元小说。即小说家将学术批评的视角结合到小说中去,这是能获得哲学、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重要性,而无需承受这些话语的枯燥感或丧失性描写的魅力的方法。
不可否认,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并无出奇之处,但是这种文学性的叙事手法却是出人意料,以至于引得国人惊叹。正是出于美国学者的语境下撰写和翻译的,在跨国别,跨文化差异下,对西方读者讲述东方历史的小说体裁的目的性,所以这部作品既不失文学性,也不至于没有通俗性。“作者无需承受纯粹学理性历史研究的语言枯燥感,而赋予其文学性话语出场的魅力。”
学术研究历来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前者讲究通达,贵在综合;后者讲究精细,贵在分析。两者孰能成风气则随时代而转移。黄仁宇介于哈佛学派与剑桥学派之间大致属于宏观派,虽然《万历十五年》只有一年,似属微观历史,然而作者把万历朝的精英人物、典章制度、朝廷政治的操作与思想文化现象融会贯通,以抒发个人见解,彰显其大历史观点,意在宏观。他似乎打算籍由动人的历史叙事,将他的大历史观传递给读者。他并非置分析于不顾,恰恰相反,他把分析的工作放在一个叙事的框架里,而且在个人见解与文字表述之间、分析与分析之间并没有裂痕。
当然,也有学者对这种叙述方法与金庸的通俗武侠小说进行了比较。贾晓雅认为这种叙述手法不仅仅限制在学术领域,更能对大众产生引导作用。她认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尝试进入历史当中而获得一种客观的叙述,只是叙述语言的文学性色彩和在通俗语境下的书写策略引起了读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恋而不舍。
(四)关于文学性叙事的评价
在文学进入现实主义思潮之后,时间维度的叙述手段就逐渐的隐没了,而这种变化直到意识流小说的出现达到高潮。因此,中国学者在学习西方的小说叙述手法的基础上,将这种手法应用也是一种创新。
我认为,黄仁宇的这种叙事手法其实是将语言活动中的“语境”给改变了,即原来是单纯的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述,将读者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将同时段发生的事情一件一件的絮叨,从而符合读者对于历史观的普遍认识。
但在黄仁宇的笔下,他完全是在学者的角度,将历史的大背景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逐步分析出历史的真相,得出历史应当浮现的深刻教训。而读者也会感受到,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段历史,而是在倾听一位学者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分为了许多节,每一节都有一个中心人物。这种叙述方式能将作者的研究成果带上令人易于理解的方式。
但是,从阐释学理论上讲,黄仁宇在误读中国,这是他的非同期读者在另外一个语境下给予跨时代阐释的必然与终结。黄仁宇与他的非同期读者,都必然承负这个过度阐释或误读的历史责任。这是学术理论所给定的合法性判断。
或许,文学性的叙事必然会造成读者在不同语境下,进行阐释的结果偏差。但是,既然这是这种方法固有的弊端,我们也就无从批判这种理论的正确与否。
结论:我在研究《万历十五年》的文学性叙事手段时,发现了那一段狼狈的历史,黄先生的书稿遭到了美国各大出版社及大学出版社的拒绝,因为他介于商业性与学术性之间,这其实是一种创新的写作手段初生的必经之路。
当然,我认为自己对于叙事手法方面的分析还只是皮毛而已,我期待有更多人能针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参考:1.杨乃乔.文学性的叙事与通俗化的经典———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略[J].学术月刊.2007(12):39-12
2,贾晓雅.历史通俗语境下的《万历十五年》书写策略[J].语文建设2016(10):248-15
3,文波.试评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与《万历十五年》[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4(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