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因何而热
以往,每当遇到热点事件,诸如微博热搜,报纸头版,我们往往扮演了“吃瓜群众”的角色,我们关注了事件本身,但并未对“事件成为热点”发出疑问。而如今,作为一名学习传播学的学生,我们有了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来探究这个问题。
首先,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对新近发生的事件有所选择的进行报道。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个把关,在把关的过程中,媒介出于自生利益和传播效果等因素的考量,会选择那些具有震动性的,出乎意料的,能够持续报道的,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等要素的新闻。比如在“江歌案”事件的报道中,“留学生被残忍杀害”本身是一个具有震动性的事件,同时,日本方面对于案件的处理可以进行一个长期的追踪报道,而关于案件处理的公平公正,对受害人的母亲是否具有抚慰,是一个涉及到中日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法制观念的问题。在进行完复杂的把关过程后,热点事件才作为新闻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
紧接着,作为受众群体来说,在接收来自大众传媒的信息时,体现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于娱乐新闻,如鹿晗与关晓彤的恋情一经爆出,其轰动程度甚至导致新浪微博后台崩溃,而这个事件满足了群众对明星群体私生活的猎奇心理和窥探需求。而在“红黄蓝事件”中,大批网民无论是理智的还是不理智的声讨,群众参与舆论过程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在关乎社会发展的事件中发声使群众的社会存在感得到提升。
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如咪蒙,她对江歌案发表了一篇题为《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的微博文章,无疑对关注她的人造成了影响,将他们对江歌案的关注点从陈世峰的制裁转向了对刘鑫的谴责,并且这里需要提到“沉默的螺旋”理论,这种关注点的转变有愈发扩大的趋势,同时群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支配,少数派出于“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放弃发表意见或与大众趋同,使得最后全网都在攻击刘鑫及其家人,而对案件本身的关注逐渐减弱。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比如,在十九大召开之前,微博抛出一个“今年十九大你最关注什么”的话题,召开后,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习总书记的讲话内容,紧接着是有关十九大精神的报道。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通过所传播的信息安排了受众接收的内容,关注的焦点,讨论的议题的先后顺序。通过这样一种安排,暗示强调了发生的事件的重要性,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受众仿佛被大众传媒“牵着鼻子走”,从而使事件成为热点。
在一些新闻出现的同时,流言作为非正式渠道的补充也会随之而来。比如在红黄蓝事件中,伴随着“背后有军队势力”,“园长的丈夫系老虎团军官”的一些流言产生,这些流言迎合了受众剖析社会黑暗面,挖掘真相的兴趣,在流言未到官方澄清之前得以大面积传播,成为了整个传播过程中的热点。
作为传播学的学生,我们应该对热点进行全面的分析,而不是跟随群众的脚步,要做顶着理论精神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