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鲁迅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其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封建社会黑暗的反思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
在我所了解的鲁迅作品中,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乙己》这部小说,这种贫困潦倒的穷书生气质中又不乏那种高傲的迂腐,却是别有风格的对科举制度的抨击。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和自身性格毛病以及革命的不彻底性是其悲剧性的成因。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很大社会普遍性,具有高度典型意义和强烈的针砭与警示作用。
1典型代表——孔乙己
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腐蚀和毒害,在平时说话中也是满口“之乎者也”半文不白,“教人半懂不懂的”但他始终没有考取功名“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到头来穷困潦倒,被人轻贱。当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则是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内心以此为荣。而当说到“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从这前后鲜明的变化中,又体现出来孔乙己不屑与众人为伍,而却又无可奈何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即使这样他却根本不觉悟,没有认识到封建文化对自己的残害。
而在后面孔乙己为了显示出自己的学问,则对“我”要考一下茴香豆的茴字要怎么写,当“我”回答出后,孔乙己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还是不依不饶的要展示出自己的知识渊博,一个回字也要说出四种写法,简单的一个字都要让读书人如此的费神去刨根到底,可见当时孔乙己为了考“八股文”读书已经读到咬文嚼字、思想迂腐,而即使自居贫穷落魄,也不忘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以此为傲,还想教导别人,当“我”离开后,孔乙己叹了口气,露出极惋惜的样子,可见在当时以孔乙己为例的读书人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执迷不悟[1]。
2对旧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批判鲁迅的小说大多都是批判封礼教的“吃人”以及旧社会“将人变成鬼,将鬼变成人”的社会性质,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有着较强的代表性,不论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还是《阿Q正传》中的阿Q,亦或者是《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些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代表性,他们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特定的一群人的命运轨迹,所体现的是旧社会下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对人的压迫和残害[2]。作为中国旧社会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身上凝结着这一类人的一切性格特征,同时其人物的命运轨迹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从生命的开始到终结都要在这一种束缚中生活。而在这一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之下,他们几乎失去斗争与反抗的意识,遵从与自己的角色定位而生存,于是其命运的悲剧性也便体现了出来。而鲁迅先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所遭受的压迫以及在这一种残害下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风貌进行细致的刻画,将封建迷信与封建礼教对中国旧知识分子的残害进行揭示,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形象[3]。
3对封建时期丑恶人性的揭示
关于“性恶论”与“性善论”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歇,不可否认的是这二者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影响甚至和主导着一个人的行为认知。而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会将人内心中所隐藏的一些特性激发出来,比如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人处于精神狂热的状态中,内心中所隐藏的一些“恶”被彻底的激发了出来,之前的是非价值观也被彻底打破,社会变得换乱不堪。当然,文革时期人们的变化只是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而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则影响了中国人民千百年,在这一文化传承中,很多原本不公正、是非颠倒的价值观被披上了冠冕堂皇的外衣[4]。《祝福》中,祥林嫂处处遭受压迫,这些的压迫来源于以婆婆为代表的族权阶级,以地主为代表的政权阶级等等,而这些看似威严的阶级背后却是为维护个人利益而不惜残害他人的小人物,这些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人性中最本质的“恶”。因而,鲁迅通过《祝福》来塑造祥林嫂这一悲剧女性形象,来凸显封建时期人性丑恶对他人的压制与迫害,由此来实现其文学诉求,同时也有非常强的反封建思想[5]。
参考文献
[1]黄凤新.鲁迅文集.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5第二次印刷:101-136.
[2]刘再复.鲁迅传.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9月第5次:180-145.
[3]任慧群.试析鲁迅《白光》对共和危机的反思.《文学教育(上)》2010年04期.
[4]丁颖.1930:鲁迅的都市写作及其对"假知识阶级"的批判[J].齐鲁学刊,2011,(2):142-145.
[5]葛涛.当代中文网络中纪念鲁迅专辑分析[J].东岳论丛,2010,31(10):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