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先生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杜甫
后脚踏进武侯祠,迎面而来的肃穆霎时缠绕周身。殿柱矗立,贯大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年之情,诸葛孔明端就坐在郁郁葱葱后,目光澄澈,凝神沉思,羽扇微抬。眉宇间,望穿了蜀地,看尽了三国。
在川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火烧星野,初露锋芒;舌战群儒,尽显雄才;草船借箭,石破天惊;七擒孟获,以德服人;六出祁山,鞠躬尽瘁。西攻巴蜀,中拥荆州,东联东吴,北拒曹操,深谋远虑,远见卓识,何人能及。早前在《三国演义》中初识诸葛亮时就深深被他的神机妙算所征服,甚至痴迷。观天象,借东风,生前身后多少英雄豪杰都不及诸葛亮的品行与睿智。他不仅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位实干家。在担任蜀国军政高职期间,由于深知农业生产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用,因而大力提倡“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把发展农业,种粮植桑,养蚕织锦,兴修水利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为百姓谋福祉是诸葛亮的当政追求,受到巴蜀人民的世代景仰,甚至相传武侯祠本是为刘备修的,结果成都人都用来纪念诸葛亮,也从侧面反映出诸葛亮在川内的地位之高。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用一生诠释了他所言的真谛:为报三顾茅庐之恩随先帝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多少荣华富贵换不回,始终正直清廉,两袖清风。以身作则为子嗣树立榜样,随军作战仍博览群书,不间断读书学习。熟读儒释道,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而著出八卦图用兵如奇。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淡泊”、“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诸葛先生在我幼时就将拳拳心语灌入认知观中,为我的人生之路打下第一桩指路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是崇拜诸葛亮的,爱慕他的才华,感怀他的忠贞,叹服他的坚毅。作为四川的骄傲,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巴蜀人民的性格形成,人们把许多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措施、设施——不管与诸葛亮事实上有关或无关,都传为诸葛亮所制,以表深怀。
临行时,祠堂口石狮拱卫处忍不住再回头,我好像看到了,看到了军帐下,羽扇纶巾,儒雅少年意气风发,帐外人仰马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