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的定义来讲,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热点”的传播,同样是社会互动行为。“热点”的传播,使人们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个热点的传播,使信息受众对内外环境变化有一定的了解、把握以及适应,并从中提取经验而加以积累保存,这也是传播社会功能讲到的一点。从信息的反馈来讲,热点信息经过传播,得到受众的反馈,这种反馈,同样影响热点事件的后续走向。
热点信息作为一种社会信息,与人们的物质劳动息息相关。因此,一个事件成为热点而传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其背后的物质劳动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共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同样证实了这一点:热点得以出现,是建立在与广大受众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
热点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所处的高度信息化时代对信息传播的推动。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以及媒介的融合,使人们对信息接收的来源有了相对的集中,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在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中,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系统日益巨大化,这就为一个信息成为热点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成长容器。由于媒介的发展,正如鲁塞尔.纽曼的“4C”趋势所表示的,媒介技术的发展迎合了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为信息传播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使信息通过媒介传播的这一过程得以以最高效率进行。媒介的发展吸引到的受传双方及信息数量的大幅增加,同样为热点的产生营造了一个充分发展的环境。
一个热点的产生,还与“把关人”理论相关。基于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充当把关人的记者、编辑等人按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类,在信息经由接受者的反馈扩大传播效果之前,先组织信息过滤,使投放到媒介组织上的信息成为热点的可能性增大。把关人理论在信息成为热点的过程中功劳巨大,在热点持续热度上也同样起重大作用。以“红黄蓝”事件为例,一个迅速窜起的热点事件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热度迅速消退,这是把关人在分析热点事件的反馈与自身传播利益的冲突之后,对信息进行撤回以及人为撤销热度,以保证自身传播利益方针不受破坏的做法。
在之前的观点上,我们讲到了信息在成为热点过程中,传播者与媒介所起的作用。然而,热点之所以为热点,便是因为它聚集了大量受众的关注,产生巨大的热度。因此,信息的接受者在热点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重要且必要的。而信息得以迅速扩大传播范围且引起巨大热度的原因,用群体传播效应解释,无疑是最合适的。一个信息从一个人到一百个人关注,大多是基于信息本身,但从一百人关注到一万人一亿人关注,则是通过受众影响力的再次传播才能做到。当“关注这个事件”这一想法在一个群体中形成,其他人不论是因为信息压力还是趋同心理,都会潜意识地去关注这一事件,从而实现热点事件的热度的产生。
总的来看,热点的产生,是基于高度信息化的大时代背景下,物质劳动所产生的信息经由把关人审核及受众关注推广双重推动而形成的,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