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是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其在80年代创作的小说以极为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一面,罪恶、暴力、死亡是他经常描写的对象,然而,他在90年代以后创作的小说与之前的作品大不相同,特别是《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贴近生活现实,以平实的姿态呈现出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
之前看过《活着》,始终逃不了不幸牺牲的必然性,看《许三观卖血记》的过程也是惊心动魄,以为下一秒就会有悲剧发生,余华的后期作品风格更加成熟,令人惊悚而滑稽的风格使小说避免了感伤主义的情调,但结局也并不是追求完美的产物。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一个叫许三观的丝厂送茧工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多次卖血求生的故事许三观的第一次“卖血”的理由很简单:证明自己“身体好”。因为许三观他爷爷、四叔等乡下人认为“没有卖过血的人身子骨都不结实”甚至“娶不到老婆”。余华让读者们随着许三观接受起有关“卖血”的启蒙教育:卖血前要猛喝水,水喝多了,人身上的血也会跟着多起来;一次可以卖400毫升的血,足足两碗血,能挣35块钱;卖完血要吃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卖血就是卖力气,先是花出去,再去挣回来……第二次卖血是因为他的大儿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他不赔钱,方铁匠就带人拉走了许家的东西,无奈,只好再一次去卖血。第三次卖血是因为他一直暗中喜欢的女工林芬芳踩上西瓜皮摔断了右脚,他趁虚而入,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了报答她的好心,让她吃到“肉骨头炖黄豆”,早日痊愈,于是,他走进了医院。许三观这三次的卖血,最后总给人以积极的感受而非令人感到难受。或许这是因为他卖血的次数尚不频繁,卖血的损害尚未显现,似乎人人分享着卖血带来的益处,毕竟如果许三观和他的家人生活在一个比较正常的社会,“卖血”的行为可能适可而止,“卖血”到此还是一个血腥气很淡漠的轻喜剧,可惜“如果”只是如果,运动来了!
乡土中国底层民众所处的艰难的生存困境以及基于此形成的宿命认知,决定了他们在面对苦难时只能进行“柔弱”抵抗。纵使生活再艰难,乡土中国的底层民众在面对苦难的冲击时,并没有变得“麻木”,也没有失掉自己的“痛感神经”,而是在自己的力所能及的承受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应对。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所压倒,而是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坚韧地活着,并且活得有尊严、有光彩,形成了他们自己乐观、幽默、积极主动承担苦难的生存哲学。乡土中国底层民众的乐观、坚韧、积极主动承担苦难的生存哲学之于个体、之于民族都有积极的意义。余华《活着》中的福贵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就是乡土中国底层民众的代表,他们都遭遇了无尽的苦难,但是他们并没有被淹没在苦难中,而是靠自己微弱的力量进行着柔弱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