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名
《宋诗选注》
二、著者
钱锺书
三、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四、页数
298页
五、内容概要
《宋诗选注》,著名文学家、学者钱钟书著,书中收入了宋代诗人柳开、郑文宝、梅尧臣、欧阳修等人的作品,每部作品除原文外均附有较为详尽的注释。本书内容全面,注释通俗易懂,读者从中可以对宋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六、读后心得
《宋诗选注》被乔冠华认为是“那年头唯一可看的有个性的书”。虽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已成定论,但是在唐之后,诗并没有消亡。宋诗于唐诗之后另辟蹊径,形成唐诗之后的又一诗歌发展的高峰。想要真正了解宋诗,并由此窥见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当代人首推的肯定是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
钱锺书先生说:“我选注宋诗,是单干的,花了两年工夫。在当时学术界的大气压力下,我企图识时务,守规矩,而又忍不住自作聪明,稍微别出心裁。结果就像在两个凳子的间隙里坐了个落空,或宋代常语所谓‘半间不架’”。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开首就是他写的长长的序,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篇序了,把它叫作“论宋诗”更合适一些,这么一篇写自1957年的序沿袭了钱先生一贯的博学和幽默风趣的《围城》风格。
在谈到“诗史”时,他提到,“诗是有血有肉的活东西,史诚然是它的骨干,然而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了。”深刻而又有趣。《宋诗选注》中随处可见的比喻和幽默,一如钱先生的散文、小说的一贯风格。因为这种幽默被移到庄重典雅的学问中来,更能窥见先生的学养和性情。书中,钱钟书先生曾评宋朝梅尧臣的诗,说:“他‘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他要矫正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习气,就每每一本正经的用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例如聚会后害霍乱、上茅房看见粪蛆、喝了茶肚子里打咕噜之类。”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这一段将唐诗和宋诗进行了比较,更是出言诙谐,顺手就将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拈来,用以指代宋诗在唐诗基础上的发展,宋诗在唐诗的背景下产生,有幸运也有不幸,由于借鉴唐诗从而导致宋诗并不能很好的超越唐诗,实现自身的发展。最好的幸运是宋人写诗有一个好老师是唐诗,唐诗写得太好了,宋人在唐诗的大树下写诗,但学生永远写不了老师那么好的唐诗。这就是说,我有好老师,是幸运,但我的老师太好了,好得我赶不上他,这就是宿命。钱说宋诗的宿命正在于此,唐诗的好他超不过,写得再好也只是唐诗而已。所以宋诗只能在技巧上、小结构上抓得非常深非常细。这也就是说,宋诗所以成为宋诗,是因为唐诗太好,学不了,因此只能玩雕虫小技,宋诗的境界和格局由此也变小。
就我个人体悟来说,我不主张把唐诗拿来和宋诗比较高下。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高峰,诗家众多,诗体兼备,宋初承残唐五代余绪,无法不受其影响。宋初王禹偁学白居易,以后西昆诗人宗李商隐,欧阳修、王安石、苏、黄诸公学李、杜,然能自成一家,体现出一代新诗风气。尤其是黄庭坚,以学问为诗,讲求字有来处,句要出新出奇。他最推崇杜甫,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更有意思的是,自唐以后,后世诗人有一大半鼓吹学杜,实际是,李杜是学不来的,他们真正学得的,恐怕还是黄庭坚!
宋诗还好说理。宋诗里的妙句,有一半是说理的。譬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皆是。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写得很妙,化禅入道,通有无,灭生死,辨真伪,论得失。有理,有趣,这才是真正的宋诗。但是说理终不免会陷入枯燥。宋人情思多发之于词,故词多蕴藉。历来唐诗宋词并举,宋诗只算得“词余”,可是这也正是宋诗的好处:“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缪钺语)笔墨文章、茶酒琐事,及至市井俗谚、闺阁细语,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诗呢?这才是好诗啊!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让人读起来感觉轻松,才让人体悟到生的美好。
七、评语
“思想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明思想,振聋发聩,像旗帜般鲜明;另一种是明明白白地存在,它被表达出来了,你却看不见它,听不见它,这是”暗思想“。钱钟书便是以“暗思想”为自己赢得思想史地位的学者,他用非常规的语言方式把自己的思想讲述出来。这种”暗思想“存在于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管锥编》中,他极其智慧,通过变戏法的方式将文艺的审美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他在不折断自己学术的脊梁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言说方式婉拒反映论,实现自己的文学追求。”
——夏中义《钱钟书学案的“暗思想”》
八、附注
《宋诗选注》(钱钟书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一九五八年初版之后,之后重印七次,作者都作过均有所校订。一九九二年第七次重印时,钱先生又对注解作了增订,并作为补页附于书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