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诗论》读书报告

作者:孙越
主要内容

一、引论

1、引言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谈论》、《谈文学》等。《诗论》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代表作之一,其目的是要建立中国现代的诗学体系,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寻找出路。本文为《诗论》读书报告,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2、《诗论》内容概述

《诗论》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从诗的起源、性质、特征诸角度,具体分析中西诗歌的内在规律,探讨中国诗歌的节奏、韵律、格律等特征的历史源流。全面阐述了新的诗歌美学理念,在中国现代诗学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全书采用中西对照的手法,整合中西诗论,成一家之言。作者以西方的诗论对中国的诗歌和诗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使中国传统的、感悟性的艺术具有现代科学的理性色彩;以中国的诗歌和诗论印证或纠正西方诗论的某些著名论断,使之更为科学或全面,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极富借鉴意义。

二、本论

1、理论与方法

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读者反应理论与心理分析批评

方法:文本细读法

2、扩展讨论及评价

朱先生从诗的起源讲起,即弄清楚“诗是怎样起来的”这个基本问题。在人类社会早期,诗歌以应用文的功能而产生,取诗的形式为便于记忆;至于艺术性文字,诗是表现节奏的必需。总体来说,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仅可凭。之后朱先生十分创新性地联系到诗的起源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人们通过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因此唱歌作诗。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实际上,朱先生能从心理学这一角度去解读诗的起源也是一种“中西交汇,以西观我”的表现,而这种比较的思想贯穿《诗论》这本论著始终。

从人类学与社会学角度来看,诗乐舞三位一体,比如古希腊的酒神祭典。诗渐渐脱离乐、舞,仍有三者同源的痕迹——“叠句”“佚句”“衬字”“格律”等;随着时代发展,诗永远不会脱离群众,民歌是诗分两类中最重要的一类,它的完成来源于两重创作,第一重是个人以体现“母题”,第二重是群众以体现地域差异与方言习惯。民歌除自然流露外,另有一种传统的技巧“文字游戏”,即用文字开玩笑,叫做“谐”;用文字捉迷藏,叫做“谜”或“隐”;用文字组成图案,叫做“文字游戏”。其中值得品味的为“谐趣”,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最富社会性,如中国民歌中的“三个和尚没水喝”,如乔纳森·斯威夫特,18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讽刺作家、政治家,其代表作品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就是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作者借国王的话,“那样一个卑微无能的小虫”是“自然界从古到今容忍爬行于地面的小毒虫最有害的一类”,讽刺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朱先生认为诗的境界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即:直觉和知觉,诗的独立自主境界即为在直觉中成为独立自主的意象。在《诗论》中,朱光潜先生从克罗齐的美学当中来寻找诗歌境界的理论依据,他借鉴了克罗齐的“直觉”和“知觉”两个概念,前者为“直觉的知”,后者为“名理的知”,认为诗的境界是全身贯注于事物本身中得来的。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表现即外达”,艺术,书中写道,“情感与意象猝然相遇而䜣合无间,这种遇合就是直觉,就是表现,也就是艺术。”

在此以笔者最喜爱的诗人的一首诗作以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春”,但通篇没有直观的描摹,诗人注重的是他的“直觉”,即对个别事物的知,呈现出事物本身形象。这种直觉又不同于意象派的“直接处理”,而是上升到“知觉”,即对诸事物中关系的知,呈现事物本身的意义。有人说,穆旦早年于1942年的诗作《春》是一首爱情诗作,未免狭隘。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穆旦同时代人郑敏曾这样评价这首诗,“青春对诗人的诱惑是异常强烈的。”是的,绿茵茵因此也能吐出火焰,在春天里满园是美丽的欲望,二十岁的肉体要突破紧闭,只有反抗土地的花朵才能开在地上。“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年轻人的身体随春天苏醒,年轻的思考也由此生发,我们开始懵懂地打量这个世界,被迷惑的仍是我们鲜活的肉身。“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穆旦用思想知觉化的写法,用身体思想,倾泻青春的激情和肉体的渴望。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情感与意象猝然相遇而䜣合无间”,穆旦的这首《春》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对于表现,朱光潜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他肯定了克罗齐表现说一部分是真理,即艺术的单整性以及实质形式的不可分离;但另一部分过甚其辞,即否认“传达”有艺术性,“表现”与“传达”截然悬隔。笔者认为恰恰是传达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象征主义才有别样的美学意义。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以象征主义画作亚历山大·塞昂《俄耳浦斯的里拉琴》为例。

俄耳浦斯,色雷斯国王河神俄阿格洛斯与九位缪斯女神之一的卡利俄珀所生的儿子。音乐天资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让木石生悲、猛兽驯服。小女仙欧利蒂丝倾醉七弦竖琴的恬音美乐,投入英俊少年的怀抱。婚宴中,女仙被毒蛇噬足而亡。痴情的俄耳浦斯冲入地狱,用琴声打动了冥王哈德斯,欧利蒂丝再获生机。但冥王告诫少年,离开地狱前万万不可回首张望。冥途将尽,俄耳浦斯遏不住心中爱念,转身确定妻子是否跟随在后,却使欧利蒂丝堕回冥界的无底深渊。俄耳浦斯的神话完美地演绎了对理想的极端追求,突兀的表现会让这个秉持狭隘物质主义世界观世界对其进行拒斥,所以赛昂利用揉碎的背景、线条的水平张力、冷峻的色调、人物的脆弱外表——平面背景上轻微立体的轮廓、绘笔的精致……所有元素交汇在一起,表达出绝望感和对自我的剥离感,而这一传达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艺术活动。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提到,波德莱尔的诗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诗中一个特殊的意义会使我们反思地修正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一个被重复的词或意象的意义和它第一次的意义并不相同,这就由于它是一个重复。”结合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这又是一种更高级的传达。

三、结论

1、结语

得:

①使用XMind思维导图分章节阅读完整本书,思路清晰,要点突出;

②在进行文论读书报告写作时加入合适的画作或诗作进行分析;

③《诗论》内容很多,选取了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两个论点重点分析,详略得当。

失:

①写读书报告时努力向文艺评论方面考虑,但仍掺杂个人情感,体例四不像;

②字数有限,并未将《诗论》其他重点内容进行分析;

③书读得少,知识有限,总体不够深入。

2、注释

[1]郑雪等主编.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易彬.被点燃、被隐匿的“青春”——从异文角度读解穆旦诗《春》及其诗歌特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12):162-170.

[3](英)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参考文献

[1](英)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晓璐.中西交汇,以西观我[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杨敏.冬天里的灵魂独语[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易彬.被点燃、被隐匿的“青春”——从异文角度读解穆旦诗《春》及其诗歌特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12):162-170.

[5]郑雪等主编.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