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听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很多人估计都和我一样都是“懵逼”的,文学大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居然会写这种奇葩名字的书?但是结合到莫言此前的《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这些个书名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奇怪了。莫言的书不仅是书名奇怪,他所写的内容也是奇幻的。例如《生死疲劳》中的主人公蓝千岁就是以讲故事一般的方式来讲述了自己投胎六世的情景,其中对于猪、驴、狗之类的动物的描写更是堪称一绝。
我是在莫言初获奖的那个国庆节时买的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跟风”吧,但是由于我在买这本书的只是一个初中生,书中的很多暗喻、讽刺我都没有看出来,只是觉得这本书充满了作者十分奇幻也可以说是离奇的一种思维。全书是围绕着“蒜薹事件”来展开的,其中的人物描写主要是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这五个人的彼此关系来发展的。透过对蒜薹事件的解读与叙述,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真实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故事。并剖析了农村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贫乏、生存的窘迫,对市场经济的无奈。
本书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全县的农民在邻导班子的号召下纷纷种下蒜薹这种作物,但是谁曾想蒜薹在收获之后价格大跌,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了损害,便自发地聚集到县委门口,包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促使莫言在短短三十五天就写下这本长篇小说的动力所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改革开放的成效已初现成绩。在邓小平上台前一直被困在政治泥潭中的文学开始被松绑,大部分作家开始展望未来,“为未来写文章”。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淡化作品的历史背景,大家基本上都感到纤细的脖颈难以承受“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桂冠,瘦弱的肩膀难以担当“人民群众代言人”的重担。但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莫言依然毅然决然的写下描绘农民的遭遇的小说。
我认为,本书中的“蒜薹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在改革开放推进时,不发生一些群体事件,没有一些党员干部被撤职或是党纪处分那才是不正常的。改革开放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莫言并没有否认改革开放,他只是写出了80年代农民的真实写照。在过往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农民被描绘为政策的执行者同样也是政策执行中的“破坏者”,政治家们只会想到农民不会做出改变,而从不会想到是自己提出的改变让农民无法接受。而《天堂蒜薹之歌》正是指出了这一点。
1980年代中国农民的身体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心理的生活以及包含其中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实践,都在这部想象性的叙事作品中得到了传达,也许比一大堆社会科学相关课题的研究还要丰富得多。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了解农民的苦衷,也可以分享他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