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矛盾”中的日本

作者:罗昱行
主要内容     

说起研究日本文化的书籍,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它实在是太出名了,在西方作品中研究日本的书籍中可谓是首屈一指。前段时间,我在“微信读书”上闲逛时偶然看到这本书,分类是“学术文献”。我一直对于战争历史很感兴趣,一战以及二战的书籍我都看了许多,但是对于二战之后的日本的研究文献我还从未涉猎过,于是我便买下了这本书。

由于是学术文献,读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也没有在评论中找到有价值的部分,但是当我看到本书的“文化模式”的研究方式时,我还是有一些好奇的。经过我一周左右阅读后,我大概对于本书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本书作者是受美国政府所托而撰写了这本研究战后日本管理以及日本文化的书籍,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日本在太平洋地区三面受敌,节节败退,而二战即将结束之时。美国为了在战后更好的占领日本本土而委托了著名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即本书的作者来撰写了这本通过研究日本文化来达到更好的占领效果的书籍。本书的基本阶段为前五章重点写了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的一些行为以及历史事件,而在第六章将明治维新作为了一个跳板,将本书的内容由单独的介绍转为了对其的思考和分析。第六至十章均为分析日本人的阶级思想以及人情世故等等。而在最后两章,则提出了自己关于战后日本人对于美国占领的态度以及反映。从而得出了结论,日本人不会对美国的占领行为产生抵触情绪,而这也直接促成了战后美国对日本占领区实行了不一样的政策,一改德国占领区的削弱打压,而变为了扶持与重建。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由于使用的是“微信读书”这款APP,所以我采取了类似于跳读这种方法,也是最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一种方法。将其中晦涩难懂的学术性文字暂时抛在一边,而专注于作者对于日本文化的描写以及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

日本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民族。二战投降的前夜还喊着要“本土决战”,甚至声称要将日本本土数千万民众全部武装起来,与美军交战。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人们听到日本天皇的投降书之后,似乎这种言论或者情绪就随风而散了。美军所到之处皆是和平共处,甚至于有些村镇还列队欢迎美军的到来。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在一夜之间就忘掉了自己的口号与叫嚣了吗?天皇究竟有什么“魔力”让当时尚在的几百万军队和民族瞬间放弃了抵抗,接收投降了呢?

我们通过三个部分来分析日本的这一行为。

一、日本人的民众道德观念

日本人普遍崇尚“耻辱观”而非寻常的“善恶观念”。所谓的“耻辱观”,通俗的来讲就是日本人对于荣誉以及耻辱看的很重,他们认为在战场上战死是光荣之事,而在战俘营苟且偷生则是一件耻辱之事。他们将“牺牲”看做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剖腹便是光荣的结束自己的生命的一种方式。

在耻感观念中,如果恶行没有被暴露到社会上,那么就不必懊丧,坦白忏悔是多余的。而罪感道德则诉诸于良心与超自然事物,恶行本身就会令行为者痛苦。

为什么会没有罪感感呢?这是因为日本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善恶观念。在西方世界中,人们认为战争或者冲突就是善恶两方的对垒,每个人都在趋善避害。尽量的施以善行来洗脱自身的“原罪”。虽然日本也有西方传来的基督教教义,但是如同进入中国的佛教一样也接收了日本本土化的一些改造。所以在日本人的心中,只有荣誉与耻辱,而没有善行与恶行的区别。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在西太平洋地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是造福了这个区域的民众,却毫不知晓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暴行。

二、日本人的政治原则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一直是一个封建制国家,但是它不同于中国频繁的朝代更替,它的天皇是始终身居高位的。即便是在幕府时期,天皇也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掌管幕府的家族每逢节日或者重要大名的任命是都会向天皇进贡礼物等等。所以在日本的政治体系中,它是呈金字塔的形状铺展开的,天皇稳居金字塔顶,即便鼎盛时期的德川幕府也只是国家“总理”级别而不可能上升为“元首”。因此,孟德斯鸠说:“在君主国里,法律、宗教何荣誉的训示,都莫过于对君主意志的服从。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前一直以“忠”作为第一信条,一切以对天皇的忠诚为起点。就好像远如幕府如果想要发布一条规定之前都会请示天皇,到近代东条英机在战败前夕都曾经找天皇商议过投降事宜。

这种政体原则决定了,在日本,人们评价事物的准则不是“正义与否”,而是“伟大与否”。日本军队的前身便是武士队伍,他们虽然比起平民来说位高一等,但其大多数都处于温饱线以下。他们尊崇等级制度,对于一些言语不逊或者以下犯上的普通民众基本都是“立斩之”。由此可见,在如此严密的金子塔性的政治等级划分中,日本人在战场上便是十分骁勇善战,心中想着“为了天皇”便理所应当的发起了侵华战争。

三、日本人的信仰

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坚强个性的民族,其信仰之强烈是无可厚非的。而何为信仰?我认为便是人主观意识的寄托,而不同的寄托方式或者对象就造就了不同的“神”。日本无疑是十分重视主观意识的国家,他们甚至于缺乏一种区别现实和理想的能力。他们认为坚船利炮不过是精神的一种表象,要想打败敌人的关键便是自身的信念强不强烈。而在战时,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也成功运用了这一点将整个日本本土变为了这个庞大战争机器的维修工厂,工人通宵达旦地修理坦克大炮,妇女则不分昼夜地制作军人的服装从而来达到他们自身的“精神满足点”。

而在战后的东京审判中,近半的日本战犯都拒绝承认自己的战争罪行。而在现今,他们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个客观事实仍然可以以“主观精神”让其看起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菊与刀》如果放在西方的思想之中可谓是一本文化巨著,但是如果在我一个中国人看来,书中仍然含有大量的文化“歧视”存在。作者将日本的文化与东亚文化中的一部分产生了混淆,将两者混为一体了。另外,她在分析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时把其作为静止的东西来看待了,而忽视了历史的变化,其实日本人行动和思考方法中存在的相互矛盾要素,有的是来自于不同场合,有的则来自于历史环境的变化。作者站在了一个西方人的角度上评判这个体系,难免会有些有失偏颇。

通过以上三点的分析,我认为《菊与刀》这本书深刻的描绘出了一个日本民族的文化现象。菊是日本皇室所用的花,而刀则是其“武士道”精神的体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便刻画出了日本这个“矛盾”的民族,一方面茶道盛行,仁义遍布;一方面又盛行军国主义,大肆侵略。并且丝毫没有罪恶之心,这也是为什么在战后德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原谅,而日本在东亚及东南亚人们的心中仍然遭到唾弃的原因。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