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一、序论(引言)
《中国哲学简史》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
(一)作者、出版时间:作者是冯友兰,出版时间为2012年
(二)出版国家、总体影响: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二、本论
(一)内容:自序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第六章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第八章名家
第九章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第十章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后期墨家
第十二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第十四章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第十九章新道家:主理派
第二十章新道家: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禅宗:静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第二十四章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新儒家:理学
第二十六章新儒家:心学
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人
第二十八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二)扩展(同类书的阅读):三史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等三套中國哲學史著作。六書是“貞元六書”即《新理學》、《新世訓》、《新事論》、《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本自成體系的哲學著作
(三)学科理论、学术观点: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四)评价(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评价):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韩国史上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非常重要的书。——全国政协前新闻发言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
三、结论:在清朝,儒家的正统地位空前加强,谁若说新儒家不是纯粹儒家,就等于说新儒家是假的,是错的。的确,在新儒家的反对者看来,新儒家之害甚于佛、道,因为它表面上符合原来的儒家,更容易欺骗人,从而把人们引上邪路。由于这个原故,清代的学者们发动了“回到汉代”的运动,意思就是回到汉代学者为先秦经典所作的注释——“汉学”。
由于汉学家着重古代文献的文字解释,他们在校勘、考证、语文学等领域作出了惊人的成绩。他们的历史、语文学和其他研究,的确是清代文化最大的独特的成就。
在哲学上,汉学家的贡献微不足道;但是在文化上,他们确实大大打开了当时人们的眼界,看到了中国古代文献的广阔成就。他们的工作,在复兴对于这些哲学家进行哲学研究的兴趣方面,的确大有帮助。这种哲学研究,是近几十年在西方哲学传入的刺激下进行的。中国哲学历来缺乏清晰的思想,这也是中国哲学以单纯为特色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清晰思想,其单纯性也就是非常素朴的。单纯性本身是值得发扬的;但是它的素朴性必须通过清晰思想的作用加以克服。清晰思想不是哲学的目的,但是它是每个哲学家需要的不可缺少的训练。它确实是中国哲学家所需要的。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学史中从未见到充分发展的负的方法。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四、参考文献:1、五四新文化运动林毓生:《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的危机——兼论五四精神、五四目标与五四思想》,收入氏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五四运动的批判与肯定》收入氏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收入氏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2、科玄论战林毓生:《民初“科学主义”的兴起与含义——对“科学与玄学”之争的研究》,收入氏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杨国荣:《科学的泛化及其历史意蕴——五四时期科学思想再评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5期。严博非:《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收入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