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做一个会吃的文学家
说到苏轼,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绝对是——乐山的豪放派诗词大家,而不会第一时间想起他被“传颂至今”的种种冠以“东坡”前缀的美食。其实,苏东坡并非是一个古板的文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活得非常“精致”——这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生活条件好,而是,不管他走到哪里,都可以让自己的胃,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
众所周知,苏轼的仕途不顺,但在这种令人憋屈的政治环境下,苏轼不仅仅是作词在表达自己心胸豁达的同时小小地抱怨,他也身体力行地在寻觅使自己生活得不那么倒霉的方法。
例如,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本应灰心丧气或者心怀不甘,但东坡先生很快便振作起来。某一日与和尚下棋到深夜感到有些饿了,苏轼便叫一个小和尚去弄些夜宵,结果小和尚太困,把面条丢进锅里烧上火便睡着了,苏轼饿坏了前来查看,发现锅里的面条已经被炸干成糊状,他尝了一口,顿觉美味。次日他还偷偷跑到糕点铺告诉了老板做法,这饼卖得相当之好,老板便直接冠上苏轼的名字,称之为“东坡饼”了。
再说说“东坡肉”,这应该是“东坡”系列美食中最出名的一种。东坡先生因为政治生涯实在风雨飘摇十分坎坷,被贬黄洲期间生活也十分拮据,而黄州产猪,猪肉在当地连穷人都不屑于吃;苏轼因为太穷,日日吃着猪肉,吃得太多甚至自己开发出了新的做法。他还为其写过一首《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稍微翻译一下,就是——一天吃他个两大碗,谁也管不了我!后人还挖掘了一下他这“东坡肉”的做法,还真弄了个秘诀出来,导致现在的餐馆里,也时有“东坡肉”的踪影。
苏东坡可不仅仅开发出了“东坡”系列,如今大火的羊蝎子,其实也是他发明出来的。被贬惠州之时,苏轼想吃羊肉却抢不过达官贵人,于是嘱咐杀羊的人将羊脊骨留给他,结果经过他一番折腾,竟是从中吃出了海鲜的味道,这种做法便一直流传下去,到了今天,便称作“羊蝎子”了。
而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被贬谪海南期间的作为。苏东坡花甲之年还被贬到这么远的地方可以说是非常倒霉了,但是他自己并不觉得。到了海南,他发现牡蛎非常美味,甚至给自己的三儿子写信说:“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我怕朝中那些士大夫跑过来和我抢着吃!”
另外还有些《东坡志林》里提到过的事情。比如,苏轼得了红眼病,医生叮嘱他不要吃油腻和辛辣的东西,他却回道:“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大致意思就是:我本来是想听话的,但我的嘴不允许我听话;他与和尚一起时,一边诵经一边吃肉,和尚说你这样不行,苏轼回道“我漱口过后继续”;他还专门叮嘱后人。做菜一定要注意火候;并且还在文章中写过限制自己吃东西的语句,虽然最后肯定是失败了;以及大家几乎都知道的,他死命吃荔枝吃到流鼻血的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以上种种,均表现出苏东坡先生是个非常精致的“吃货”,而他“精致”之余,即使扛着被贬来贬去的压力,也不忘写点文章,作些诗词。东坡先生这种悠然自得、一切随心的生活,放在现在,也是十分令人神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