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于照亮人性的光辉
何谓人性?荀子说人性本恶,孟子说人性本善。董仲舒说性三品,善恶混。那究竟何为人性?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人们有过无数的争论,有人说人生来就是恶的,就像婴儿,只会顾自己,饿了就一定要喝奶,不管大人忙不忙。也有人说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道,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求生,和恶沾不上关系。直到听了谢谦老师的讲座后,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人性,就是人的本质,人性善或恶,如人生而平等一样,是一种价值预设,是一种新仰。《三字经》中写到:人之初,性本善。就像谢谦老师所说的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在于与生俱来皆有向善的可能性,故能不断的超越禽兽,从野蛮进入文明。因此,现在社会上关于人性的讨论也可以有一个答案了。.北大法学教授张千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在于孔子以降的儒家学说发现并肯定了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经典儒家教义坚持人性善,相信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内在潜质。仁让人友善,义让人公正,智赋予人认识自然、社会和自己的能力,礼则是对同样具备内在尊严的他人所赋予的对等尊重。人在礼的熏陶下经过自觉修身之后,就能将这些潜质发展成为实际品性,并成长为道德成熟的“君子”。
现在人们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其实人性从来不会被泯灭,就如同天赋人权一般,人性也是天赋的。每个人都有人性,只是他是否发现而已。就拿碰瓷来说,由于有一些老年人在摔倒被人扶起来后,却反说扶起她的人是撞到她的人。社会上便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老年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的讨论,有人说不扶,扶了你就走不了了。又有人说扶,这事关道德良心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扶!怎么不扶!怕被碰瓷?街上那么多人看着,那么多人替你作证,怕什么?况且,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会这样,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你以善良之心去对待他人,他人也会以善良之心来对待你的。就像小时候经常在电视中听到的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是美好的春天。
而对于人性之美的照亮,不仅要只靠自己,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推动。大学也需要培养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以人文精神去点亮人性之光,照亮人性之美。
因此,人性之美,人性的光辉,不仅要靠科学之光去照亮,更要靠人文之光去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