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于《周作人散文》中探析周作人之性
[摘要]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中所说,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致,初看似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读完之后,还想翻转来从头再读的。
周作人的理智既经发达,又时时加以灌溉,所以便造成了他的博识;但他的态度却不是卖与衒学的,谦虚和真诚的二重内美,终于使他的理智放了光,博识致了用。[关键词]矛盾,固执,和气,淡漠一、探析周作人性格之淡漠在周作人心中,或者是每一个男人心中,初恋都是神圣而又美好的。在散文《初恋》中十四岁的周作人不清楚对方的外表形象,不清楚对方的身世底细,不清楚对方的态度,就稀里糊涂地爱,无目的无功利。每当对方出现,自己就莫名喜悦,充满动力。并且会在心里默默维护她。而在多年之后,听到三姑娘的死讯的我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从这里不难看出,长大后的周作人虽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恋,但却又不再是像小时候一样在心里默默想着如果三姑娘沦落为婊子,就去救她出来的。给人一种,她死了,我就不用在兑现以及当初在心里默默许下的承诺,不用娶三姑娘,三姑娘也不会嫁与他人,由此就可以感觉出周作人对于感情的淡漠。同时,由“八道湾”事件也能看出周作人对于感情的淡漠,周作人同哥哥鲁迅的关系从小就很好,但是,周作人却因为妻子羽太信子的一番不知真假的话语而同哥哥决裂,并且写信给鲁迅说:“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我以前的蔷薇色的梦原来却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将鲁迅赶出八道湾。在鲁迅读信后“邀欲问之”,周作人却不肯和兄长沟通解释。甚至在次年八月11日鲁迅回八道湾取书器时,周作人夫妇竟然对鲁迅“骂詈殴打”,由此也可以看出周作人对于感情的淡漠之处。有人说,周作人同其哥哥鲁迅是一个人的两个面,都趋于极端,其性格刚好相反,对于这一方面,林语堂有一篇《记周氏弟兄》,有妙论云:“周氏弟兄,趋两极端。鲁迅极热,作人极冷。两人都有天才,而冷不如热……两人都是绍兴师爷,都是深懂世故。鲁迅太深世故了,所以为领袖欲所害。作人太冷,所以甘作汉奸。”一个“冷”字便表现了周作人性格中的淡漠之处。二、探析周作人性格之矛盾林语堂曾戏称自己为“一团矛盾”,我想这也是可以用来形容周作人的。倘若真的要找出一个准确无误的词来形容周作人的性格,那么温和、淡泊、懦弱之类的词语都有所缺失,不够完整,只有“矛盾”一词是最最准确的。周作人早期有一篇名文《两个鬼》,收在《谈虎集》里,论说他这种矛盾性格最为生动,他说,在我们的心头,住着两个鬼,“其一是绅士鬼。其二是流氓鬼。……这是一种双头政治,而两个执政还是意见不甚协和的,我却像一个钟摆在这中间摇着。有时候流氓占了优势,我便跟了他去彷徨,什么大街小巷的一切隐密无不知悉,酗酒、斗殴、辱骂,都不是做不来的,我简直可以成为一个精神上的‘破脚骨’。但是在我将真正撒野,如流氓之‘开天堂’等的时候,绅士大抵就出来高叫‘带住,着即带住!’说也奇怪,流氓平时不怕绅士,到得他将要撒野,一听绅士的吆喝,不知怎的立刻一溜烟地走了。可是他并不走远,只在弄头弄尾探望,他看绅士领了我走,学习对淑女们的谈吐与仪容,渐渐地由说漂亮话而进于摆臭架子,于是他又赶出来大骂……”我想,这矛盾两头的争执必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张力,而使其人其人都蒙上一层神秘隐约的色彩,并由此而愈加显现出不凡的魅力来。另外,周作人的作品《鬼的生长》中也曾谈到:“我不信鬼,而喜欢知道鬼的事情”以及“自己不信有鬼,却喜谈鬼对于旧生活里的迷信且大有同情焉,此可见不佞之老矣,盖老朽者有些渐益苛刻,有的亦渐益宽容也”由此都可以看出周作人性格之矛盾。三、探析周作人性格之和气,固执据燕园内外凡认识周作人的的说法中,大多都是认为周作人此人一团和气,淡泊静雅,很少臧否人物,“和”中还带有一点冷意,故不致与人过分亲近,所以“我的朋友胡适之”永远不会变成“我的朋友周作人”。就连周作人的弟弟周建人也说:“周作人自小性格和顺,很好相处。但他似乎既不能明辨是非,又无力摆脱控制和掌握。”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周作人同鲁迅翻脸,将沈启无逐出门墙,都显示出了他顽固而激烈的一面以及火暴的脾气。而在抗战胜利后,对于事敌的问题,他多次自我辩解,写《知堂回想录》也避开了此节,至死未露悔悟的意思,又足见其顽固之甚。因此,可以看出周作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他淡漠,对初恋情可以坦然放下;他和气,对周围之人温润如玉;他固执,对于事敌问题至死未露悔悟之意。于周作人,我们无可奈何,只有叹息的份。不过所幸的是斯人已逝,文章尚存,该留的东西最终会留下来的。[参考文献][1]林语堂《记周氏兄弟》1965[2]周作人《鬼的生长》1923年四月[3]周作人《两个鬼》[4]《闲谈周作人的性格及其它》[5]周作人[初恋][6]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