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英雄”伍子胥[摘要]本身难得成材,却不料父兄遭戕,家破人亡,故国不容,亡命天涯。[关键词]复仇,悲剧一、“复仇之神”伍子胥谈到伍子胥那么他的复仇必不可少的,伍子胥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忠诚,正直,却不曾想到仅因一奸人之言,便落得险些全家覆灭的地步。伍子胥聪明,隐忍。其父也曾对他下过如此评价:“员为人刚戾忍卼,能成大事。因此,当面对伍奢被囚时,楚平王要伍子胥与其兄伍尚前往迎救,否则便杀了他们的父亲这一状况时。伍子胥选择了和其兄相反的做法,离开都城,不去王宫。为了复仇,伍子胥仍辱负重,他一夜白了头,他三日不进食。在自己的父兄被害之后逃亡至郑,后又投靠于吴,到了吴国发现还真是来对了,从此翻开了他不寻常的一页,而他这新的一页也是写满了吴国争霸的新篇章。在吴国,伍子胥说:“你替我为父报仇,我给你楚国江山。”他做到了,他给了吴国楚国之江山,而吴国最终替他为父报了仇。纵使不光明,不磊落,不被世人所认同。但他做到了。他那一夜而白的发,他的隐忍,苟且偷安都没有白费。他把孙武介绍给了吴国,同大军事家孙武共同辅佐吴王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镇晋国,而使吴国称霸一时,他自己也由此博得著名军事家、谋略家的美名,在民间享有盛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对伍子胥的评价便颇高:“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虽然司马迁对伍子胥破楚时的所为不满,但认为伍子胥是不拘小节的烈丈夫,不会白白送死,能忍受屈辱,最终为父亲报仇雪恨,成就不朽之名。二、“悲剧人生”伍子胥纵观伍子胥一生,当真是可以用悲剧来形容,可以称之为“悲剧性的英雄”,他走过的是悲剧的一生,书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曲悲歌。仔细观察史记中的伍子胥,何其悲凉,何其可叹。在亲情与忠诚之间,他难以抉择。倘若选择了忠诚,他便会被背上不孝之罪名;而他选择了亲情,便又会背上不忠之罪名。在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之间,做出一个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悲剧!因此在这样一个充满悲剧的选择间,他选择了亲情,因为他知道,去,是死;不去,也是死。那便不去吧,为父兄报仇,再死,何尝不可!再仔细分析昭关白头的伍子胥,应该至少有两个原因,表面原因是追兵紧逼,无路可逃的焦虑,而深层原因应该是怕自己落入贼手无法为父兄报仇的担心。到后来,伍子胥终于攻下郢都,他采取了极端的甚至可以说是变态的复仇方式,“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在这里,之一行为其实也包含了丰富的悲剧意味。就像鲁迅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一个人看!是啊!本该鲜衣怒马,张扬放肆的一个少年,却因为如此变故,而走上复仇之路!被后人所诟病,斥骂!伍子胥啊!你本该是一个翩翩少年郎的啊!伍子胥绝孝纯忠,惊天震地,楚之烈也。而伍子胥之悲,也是世间之少有。[文献][1]《史记》司马迁[2]《伍子胥:崇高的悲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