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热点”了吗?
今年出现了许多流行语,像“你有freestyle吗?”、“皮皮虾,我们走”、“你的良心不会痛吗”和“扎心了,老铁”等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类的流行语呢?
我认为大众媒介对这些流行语的“宣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在微信的公众号中,小编们常常在一篇文章结束后加上一些人们所熟知的表情包,像:送你一朵小花花之类的。这样做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不一样的印象,还增强了一种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我还认为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利迅速,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传播影响也随之扩大。所以,一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像表情包等可以迅速地在传播媒介中火起来。就拿《中国有嘻哈》来说吧,先是因为有吴亦凡参演,所以我才会去关注这个节目。然后在这个第一期的节目中有人认为他们问不出来什么可以考到他的问题,但当吴亦凡问道:“你有freestyle吗”的这个问题的时候,与前面那个人的想法形成了强烈对比,节目组也懂得如何制造话题,将这一段完整地剪了出来,后来这句话在许多节目中被当成梗来用,再后来这句话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些流行语不仅被人们常常挂在口中,在网络上有的还会以表情包的形式出现。在我看来,这些流行语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并运用到人际交流中去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当意见领袖使用这些“热点”时,被影响者也会跟着去使用。
第二点原因: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当大多数人都在使用这些“热点”时,如果你不使用,那么你会觉得你自己好像已经和世界脱轨了,跟不上潮流。比如:当大多数人都在讨论红黄蓝三色事件时,你会更加地想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三点原因:“沉默的螺旋”理论。当个人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会倾向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趋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这一点其实和从众心理有一点相像。比如:最近的江歌案中,有许多网友的评论是批判刘鑫的良心的,像“人心可以无耻到哪种地步?”等,而只有很少的人是在注意这个案子的犯罪嫌疑人陈世峰的。
大多数人对这些“热点”是持关注态度的,只有小部分的人对它们是持怀疑态度。但是人们在接收讯息时往往不会在意它们是否能够有很深远的影响。当事件过去了很久时,如果媒介不加以报道,那么,绝大多数的受众都不会注意到此事件。因此,这些“热点”的出现,并且每一年几乎都不一样,表现出了大众传播的正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