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在洛带
在成都平原东部的龙泉山之下有一群坚守着过去传统的客家人,如今享受和平岁月的成都人们来到这个古镇,往往会了解到这些客家人祖先曾经漫长的迁徙史,而却简单的将这些客家人们当作了远地而来的客人,但这却不是事实。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三藩之乱、加上疾病瘟疫和天灾,造成了四川本地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据统计,当时的四川人口已经不足六十万,在这种情况下,朝庭颁布了移民诏书,推动湖广填四川运动的开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大部分现代四川人的祖先和四川客家人的祖先才都来到了这里。然而我们的祖先很快便和当地人有了紧密的交流,最终融合出了现今的四川文化,而客家人却依旧保持着他们原来的传统风俗,形成一个个文化孤岛。如今在洛带居住的客家人正是这些徙来者中的一部分,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客家人以当地数个地方会馆为中心,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王大平、张言金、周洪全、陈毓树、王振祥五位老人是当地资深的客家人,这些年一直在自发为游人们宣传客家文化。问及到四川客家文化的独特之处,他们提到当地有火龙节与水龙节的传统节日,其中水龙节的起源传说是因为早期来到洛带的客家人时常遭遇旱灾,于是才有了水泼舞龙,祈求风调雨顺的传统。此外两者在时间上,有春舞火龙,夏走水龙的说法。他们还说:“我们客家人把我们的客家话称为广东话,这是因为我们很多人是从广东和附近的闽南迁过来的,所以我们面对四川人自称广东人,说的话也就被称作广东话,当然我们许多人也会说湖广话、广州话。”提及广州话,张爷爷笑着说,“以前我们也和广东来的游客交流过,只要他们说慢点,我们还是可以大致听懂的”。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客家人坚持千年的古老传统正在不断消失。在如今的洛带古镇,要想完整的寻觅到故去的客家独特文化变得并不容易,商业化正在迅速的改变着老镇的面貌,把一切和经济原则相违背的东西统统剔除,一件件代表着客家的故物只能静静的躺在博物馆的玻璃中经受游客们镜头的洗礼,而与文化环境相隔绝,最终成为破碎的过去。我们在洛带采访客家人时,当地经营一家小卖部的张老婆婆告诉我们:“过去我们客家人住的是瓦房,又破又烂,现在的年轻一代没哪个愿意住”。“过去的客家人都用客家话交谈,住在一起,而现在年轻人却不会,他们要打工要糊口,都不住洛带,孙子辈的娃儿平常都在幼儿园,他们说普通话我们听不懂,我们说客家话他们也不懂”。王大平等五位老人,这些年看着洛带镇的变化,有着很多的感慨。“以前住的是土砖木结构的瓦房,现在肯定是生活条件好多了。现在建设旅游景点,人越来越多,我们也经常宣传我们的客家文化。”不过他们也在担忧客家文化的传承,害怕洛带旅游业的过度发展会把这里的长久积累起来的文化沉淀清除一空。“以前的很多东西,比如男士头上要裹帕子,女的要梳个卷卷发,现在都没有了。即便是舞水龙活动,也是近些年有了复兴我们客家文化的意识后才逐渐恢复的。”
客家人有句祖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以此表达他们对自身文化的坚持和认同。在千年的时光中,他们也确实是这样坚持下去了。在当今这个传统文化普遍衰败的时代,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是个深刻的问题。继承文化因子,我们和客家人都还需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