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灵宝钻》——托尔金的内心世界
托尔金对《精灵宝钻》故事的构建始于1917年,那时他是作为一名英军战士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幸患上了流行病,被安置在一所军事医院。便是在那里,他汇集出了最初的部分。一战结束后,他试图出版,但是无一例外被拒绝,原因是他的作品作为"童话"不合适儿童读者。因而他尝试着改变了风格。在1937年,他出版了适合儿童读者的《霍比特人》。后来编辑请求托尔金为《霍比特人》写续集,托尔金答应了,但他后来写的续集却严肃了许多,这部续集便是十分著名的《魔戒》。魔戒作为托尔金一生最著名的作品,使他真正的出了名,但托尔金从未摒弃过原来创作的那些故事,他认为《精灵宝钻》才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他不愿放弃描述他心中那个中土世界的机会。他为之付出了一辈子,直到1973年逝世前也未停止过修改校正。《精灵宝钻》最终是由他的小儿子克里斯托弗在他去世后整理出版的。与《魔戒》的故事性不同,《精灵宝钻》的叙述方式更像是神话,而这正是托尔金对自己作品的定位。
《精灵宝钻》全书共五部分:《埃努的大乐章》、《维拉本纪》、《精灵宝钻争战史》、《努曼诺尔沦亡史》、《魔戒及第三纪元》。《精灵宝钻》追溯了《魔戒》之前更深远的故事,从“埃努的大乐章”,也就是创世之初,伊露维塔创造出众神维拉和他们的使者迈雅,但维拉之一米尔寇为私欲窃取精灵三宝钻,与众神为敌,最终堕落为魔苟斯,使中土世界陷入火海,一直讲到第三纪元结束。故事恢弘庞大,神话气息极其浓郁。如果说《霍比特人》只是儿童读物,《魔戒》是通俗读物,那至少是在其读者之中,《精灵宝钻》的确算是神话史诗了。作为著名的作品,《魔戒》和《霍比特人》很容易的便被搬上了荧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魔戒热。或许大多数的读者会对其有极高的评价,但对看过原著的人们来说,电影是少了点什么的。托尔金之子克里斯托弗始终不肯将《精灵宝钻》交到彼得手上。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指环王》电影系列并没能将我父亲的书完美还原。书中的美学、哲学性被剥离了很多。”事实上,《霍比特人》的原著的确只是儿童读物,远没有电影中的那些严肃而惊险的情节,出于对《魔戒》系列市场价值的最大发掘,《霍比特人》完全的变了质,这是可悲的。《精灵宝钻》故事框架的庞大,时间的广阔使其不可能成为电影,但或许正是因为这,《精灵宝钻》避免了俗化,其优美与悲伤的故事可以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