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浮士德》中的人文色彩

作者:王勇涛
主要内容

《浮士德》中的人文色彩

作为一部宗教题材的诗剧作品,在西方文学史上,《浮士德》绝对是不可忽视的。由于《浮士德》内容的宏大,涉及历史幅度的广阔,耗费了歌德一生的心血,其内涵自然是十分丰富而难以一言尽述的,诚然如此,也给了我们许多可以深入探索的空间。

糜非斯托,作为一个恶魔,在作品中却并不只是表现为一个纯粹的穷凶恶极的形象。当浮士德在巫婆的帮助下重返青春后,他一眼便对路过的玛格莉特一见钟情,转身就命令糜非斯托帮自己夺得女孩的芳心,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面对这样的情况,身为魔鬼的糜非斯托也不得不直述浮士德言语之间净是粗俗下流的欲望,毫无廉耻之心。原本尊崇上帝,压抑自己欲望的浮士德在重返青春后便变得放任自流,而糜非斯托却反而在一旁叽叽咕咕,暂时地担当了浮士德道德之心的化身。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在酒馆中,他也能当着一帮大学生的面唱颇具讽刺意味的《跳蚤之歌》,装模作样迷惑他们喝并不存在的酒。这样一个魔鬼格外的富有人情味,不再只是一个表达恐怖、邪恶的严肃符号。在人间和人一起风流打趣,在天国和上帝耍嘴皮子打赌,他样样擅长。

作为诗剧的主角,浮士德是个极富冲突色彩的形象,他从诗剧中一出场便不断苦述因为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使自己没能享受人世的欢乐,而如今却正一步步衰老死亡。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懊悔,希望可以重过人生。也因而,他与糜非斯托达成了协议,“出卖”了自己的灵魂。然而这之后的浮士德并没有享受到他希望中的生活,历经爱情悲剧,政治悲剧,艺术悲剧和事业悲剧,在生命的暮年才最终体悟到人生的真谛。他先是渴望着俗世的那一点点欲望,而后又重新走上真理的探寻之路,却在最后满怀遗憾,无一满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倘若不是天使的搭救,这种选择注定了他最终会堕入地狱的命运。天使曾说:“这是因为他一直在不断进取,所以上帝才最终选择救了他。”我们在上帝与糜非斯托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上帝从不曾批判人做出的选择,他诺许人去决定自己的未来。甚至是对于糜非斯托,这个有意将浮士德拽入地狱的魔鬼,上帝也是一直保持着观望的态度。但他的观望是积极的,在<天国的序幕>中,他明确的表达了自己对人的情感,将人视作真正的神的孩子,极尽对人的赞美,认为人虽然会暂时误入歧途,却最终会找到正确的道路。也因而,面对自己最喜爱的孩子,他充满信心,任由魔鬼去蛊惑。

必须指出的是,《浮士德》中的这样一个上帝同《圣经》中的上帝是有着极大不同的。尽管<天国的序幕>中的故事原型取材于《圣经·旧约·约伯记》,原作已记有其事,但《浮士德》的上帝形象相比之下却大大的丰满了,具有了满满的人文主义色彩,不再是那个惩罚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冰冷上帝形象,既有着人性,也有着神性。十分明显,这里是作者以上帝的口吻在表达自己的人文情怀,上帝与糜非斯托的对话内容可以说是作者对《浮士德》主旨的一个凝练表达。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