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是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
“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像风暴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高尔基这样评价雨果,可见他的影响之大。
雨果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在他们坠入爱河之后,雨果每天为她写信,长达五十年,之道她去世。雨果在诗集中将善的上帝和恶的拿破仑;美的大自然和丑的断头台;生命与死亡作对比,完美的呈现出浪漫主义的写作特色。而主要的特色就有鲜明的对照、离奇的情节、极其的夸张等等。
在《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相貌丑陋,集中了所有人的肢体残缺。驼背,突胸,独眼等。爱斯梅拉达母女在绞刑台重逢、加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两人尸骨被分开化为灰尘。《悲惨世界》写到珂赛特到森林打水看见木星情景,但事实上,木星不可能透过浓雾发出红光,这是浪漫的想象。还有攻打圣母院的离奇情节,描写乞丐国王攻打圣母院,遭到敲钟人加西莫多的抵抗,造成起义者的伤亡,一个人抵抗千万人,双方都是爱护爱斯梅拉达的人,情节离奇紧张,主要的巧合就包括爱斯梅拉达和加西莫多都是被人互换的孤儿,两个孤儿长大,又在圣母院相遇,而热情在雨果的写作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热情是浪漫主义的心理实质,体现一种情感,作家的思想倾向。在雨果创作中贯穿的强烈的情感和奔放的热情,给读者以热情洋溢,一泻千里之感。
比较著名的《克伦威尔序言》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部作品中,雨果也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有影响力的“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美与丑是并存的,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欧那尼》主要讲述了贵族子弟欧那尼的父亲被现任国王卡洛斯的父亲赐死,欧那尼流落为大盗,并立志为父亲报仇,同时他与老公爵的侄女相爱,国王和老公爵也都爱着这个女子,最后这对恋人悲惨的死去。《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欧那尼》以反暴君为主题,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人民反对复辟王朝斗争的迫切性和尖锐性,在艺术上一反古典主义的陈规陋习,充满浪漫主义自由奇异的构思。《欧那尼》的演出遭到古典派的极力反对,但是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最后取得成功。这一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对古典主义的决定性胜利。上演过程颇为曲折:女演员拒绝说“粗野“的语言,保守派故意捣乱,雨果有一批死党,持特殊的票,有戈蒂耶、巴尔扎克等,剧院里的混乱,戈蒂耶奇装异服,保守派始终不能原谅他。剧本写出帝王将相的丑态,国王是深夜抢劫妇女的宵小。并且《欧那尼》打破了三一律,所谓三一律就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也称为“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琴提奥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三一律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产物,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行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一个主题。虽然这有利于戏剧结构的严谨,但是如果作为一种法规的话,对戏剧创作则是一种束缚。18世纪后,特别是浪漫主义剧作家,一再攻击这一法规。雨果始终认为人的本质具有双重性,戏剧应该是集崇高与渺小,庄严与戏谑,悲与喜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史上难得的大文豪,他的作品大多谴责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残暴,呼唤社会的正义,对被压迫人民给予了深厚的同情,以及相信未来的胜利一定属于代表社会正义的劳苦大众。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也体现了,阶级调和论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他反对贵族和教会的专制统治,歌颂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在法国和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世界文坛的一份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