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痛苦与片刻的欢愉
————解析张爱玲人生中的起伏
【摘要】:她的人生也如她所写下的这段话一般,充满了大悲大喜,是永久的痛苦和片刻的欢愉相交织而成的,她就是至情才女张爱玲。
【关键词】:张爱玲、茉莉香片、痛苦与欢愉
【参考书目及网址】:《茉莉香片》、《作家与白日梦》、知网
“她自己也以为她的痛苦已钝化了。但那痛苦似是她身体里面唯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永远是新鲜强烈的一发作起来就不给她片刻的休息。”而她的人生也如她所写下的这段话一般,充满了大悲大喜,是永久的痛苦和片刻的欢愉相交织而成的,她就是至情才女张爱玲。张爱玲的文学是沉淀下来的美,是那个时代少见的题材。她的人生也如她所描写的人物一般传奇,一样在红尘中沉浮,不知道未来。
张爱玲出生在官宦之家,祖父是清朝的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按照常理说她应该是小说中的天命之女,然而她生错了时代,生在了一个满清大势已去的年代;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人人惶恐的年代。她的家庭也是不幸的,她和弟弟是包办婚姻的产物。她的母亲是一位渴望接受新思潮的的时代女性,而他的父亲则是一位典型的清朝遗少,在她四岁那年母亲黄素琼去了国外留学与小姑同住。十岁那年,母亲回国与父亲离婚。许多学者认为张爱玲将自己的家庭背景融入到了她早期的作品《茉莉香片》中去,从男主人公聂传庆的身上就可以看到张爱玲的影子,其中写到主人公聂传庆对自己的母亲冯碧落的叙述“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是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其实可以看出张爱玲对自己的母亲也是抱怨的,她对自己母亲为了利益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做一个颓废家庭的牺牲者的怨恨。通过弗洛伊德的《作家与白日梦》中“作者活动亦如儿童游戏般,依幻想替代游戏,来创造合意的小说世界,其幻想的动力正是尚为满足的愿望,而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令人不满足的现实的补偿。”可以看出《茉莉香片》中而书中的言子夜则是聂传庆同时也是张爱玲的“理想父亲”,同时,言子夜这样温文尔雅、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形象也是张爱玲的“理想伴侣”。后来书中聂传庆的生身父亲娶了继母,吸食毒品也是张爱玲父亲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与继母、父亲发生口角,而被囚禁在地下室半年,最后逃离了她的家。逃到了母亲家,缺发现母亲没有她想象中过的那样幸福、衣食无忧。
这样的家庭背景对张爱玲的文学创造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让人值得欣慰的是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入学考试。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是后来却因为战乱的原因留在了香港大学读书,在学校认识了她的好友炎樱等人。后又因战乱未曾将大学读完,便随好友炎樱返回了上海。
从此开启了她传奇的写作生涯。尚且23岁的她已将在《泰晤士报》上写过影评和剧评,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上发表小说,其中《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等代表作也在同年问世。也是因为这样的才情吸引来了一个影响她一生的男人——胡兰成。那时的胡兰成为了见张爱玲一面特意赶到上海张爱玲家中拜访,在胡兰成猛烈的攻势下,同时也因为他的才情,张爱玲那么义无反顾地沦陷了。他说“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却是只有两人参观的婚礼,冷清极了。后来的胡兰成变了样,有人说爱情中有人先低头就输了,而那个愿意为他低到尘埃里的张爱玲他再也不屑一顾了。1945年日本投降,胡兰成作为汉奸当然是众矢之的,张爱玲没有抛下她,他却躲进了山里,与其他的女人暧昧不清,甚至还嚣张地写在与张爱玲的书信中。原来自认惊叹的桥段,终沦为老生常谈,张爱玲对胡兰成最后的幻想也破灭,1947年他们离了婚。《倾城之恋》中动乱的时代成就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现实生活中,不知是这动荡的年代成就了他俩还是拆散了他们。
同期,张爱玲发表了另一篇代表作《半生缘》,1952年的她回到香港大学学习,1955年赴往美国新闻处工作,1956年的她找到了人生最终的伴侣——赖雅,这对忘年恋似乎不怎么被人看好,许多人都认为张爱玲是为了在美国的写作圈里站稳脚跟才和赖雅在一起,然而他们确实最后“岁月安稳,时光静好”的过完了一辈子。可笑,承诺这句话的是胡兰成,做到的确是赖雅。
后来的张爱玲也写小说,同时也开始了她的电影之路,她的许多作品被拍成电影,1967年赖雅去世,张爱玲也成为了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开始翻译小说《海上花列传》。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的公寓去世,按照她的遗愿,将她的尸体火化,撒在了太平洋里。一代才女的一生也画上了句号,她的一生沉浮在悲痛与欢愉中,只可惜这欢愉总是片刻的,而痛苦却是长久的,是一杯泡开了的茉莉香片,花的香了无痕,茶的苦却是入木三分,也正如张爱玲所说“人生只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