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很独特的存在。杜甫及其作品像一颗明星,照亮了后世的诗歌创作,给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来一座巨大的宝库。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本是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合称“李杜”。关于他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未曾断绝过,杜甫是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经历乱世,目睹唐朝由盛转衰,这些经历给他的内心留下了很大的创伤,所以他能写出那数千首脍炙人口的史诗。恰如:“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我认识杜甫是从小学学到的常识,这个人以“诗圣”为人所知。后来初中学了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诗圣”便开始是敬仰了。我开始察觉到这个诗人的不同。高中也学了一点他的作品,对这个人便是愈发有兴趣了。上了大学以后,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自己的敬仰的心情去了一次杜甫草堂,回来后有查阅了很多资料,才真正了解了一点这个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虽然被冠以“诗圣”之名,但事实上他在唐代是不被太多人所熟知的。他的一生颠沛流离,长安十年是他人生的困境。他这一生中唯一开心快乐的日子或许就只有在成都杜甫草堂这几年了。他的诗歌虽然成就极高,却并未得到时人的认可。人们开始重视他已经是宋朝了。这可能和杜甫的文风有关,他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的,而对于诗歌发展巅峰的唐朝来说,人们喜爱的是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杜甫的人生确实是悲凉,以至于他自己都会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喜欢杜甫是从初中开始的,因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给了我太大的震撼。我从他的诗歌里看到了诗人胸怀天下的博大,看到了他能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让杜甫成为了杜甫。他对我的影响最大的便是精神上的改变吧。我喜欢把它称之为杜甫精神。这是圣人的精神,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杜甫一生都在寻求机会实践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长安受苦十年,依然毫无怨言。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这样的抱负对当今信仰缺失的年代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我觉得从我开始读杜甫以后,我对很多事看得逐渐透彻了。比如我们常常抱怨生活不如意,但是能有杜甫不容易吗?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尚且乐观处事,更何况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安稳的大环境下呢?又比如说以前总是关注自己的利益,很多时候不能去理解他人,读了杜甫的作品,感受到诗人即使在困苦中依然能关心天下人,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狭隘,与“诗圣”相比。确实无颜啊。
我觉得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带给了人们很多的感触,尤其是对国家的。他在四川的时光里,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东西深刻的影响了后世。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多去看看杜甫的诗歌,在他的诗歌里能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文化熏陶,还有人生哲学。